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ID:3206524

大小:3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20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_第1页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_第2页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_第3页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_第4页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山东省沂水师范学校陈玉军 摘要:教学方式的改革被看作是课程改革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那种以灌输为主,以传递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方式,而代之以平等对待学生,重视过程,强调感知,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的教学方式。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  数学   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被看作是课程改革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以灌输为主,以传递和习得

2、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强调结果、强调认知,忽视体验和感悟的教学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观层面上,传统教学是一种紧扣教材的被动式教学,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征的。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着学校教育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着学校教育“教什么”。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过程和手段,它规定着学校教育“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景之外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的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1]。而课程本身又

3、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过多的强调理性、科学和认知,忽视学生的现实生活,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新课程则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智力发展水平和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其他的教学资源。树立数学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工具,必要时适当突破教材的观念。教材由原来的“控制”和“规范”功能转向为“为教学服务”的功能。教材不再神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应用数学。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4、。新课程则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二、          从“灌注式”教学转向师生平等交往与对话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心灵不是一个需要装填的罐子,而是一棵需要点燃的火种。”传统教学将学生看作是等待灌输的容器,属于典型的“被动灌

5、输”和“机械训练式”教学。金斯柏格(Ginsberg)通过对中国教学的调查认为,中国教学是教师主导的被动灌输式教学,教学是“一个受尊敬的长者传输知识给处于服从地位的年少者”。传统教学方式将大纲规定的知识点不管是需要学生记忆的、理解的;还是需要学生去讨论、探索和体验的内容,全部改造成结论性的内容,直接灌注给学生。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殊不知,灌输不等于吸收,教师的传授也不等于学生的接受。接受或吸收的实质,只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体验、感悟和建构的过程。新课程并不排斥知识的传授,而是强调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

6、的以教为中心,学生的学必须服从教师的教的知识传递方式;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将知识的传递过程转变为学生个体自主的知识生长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依照自身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和整合,形成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学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景之中,通过自己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或者是合作讨论,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知识,完成对知识的自我组织和重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来脱离学生生活的僵化的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有实际意义的鲜活的知识。

7、被动的机械的知识传递过程转化为主动的对学生心智有实际意义的知识生长过程。三、          从讲授性教学转向体验反思性教学20世纪50年代,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pdanyi)首次提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就是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我们称之为显性知识;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技能、情感等,我们称之为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显性知识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表达和传递,能同时为不同的人们所分享,能通过逻辑进行批评性反思

8、,如书本知识等;隐性知识则正好与显性知识相反,它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进行逻辑的表达,拥有者和使用者都不能清晰表达,不能在社会上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它不是通过理性进行反思,而是在体验中反思和感悟,如态度、情感、技能等。传统教学只关注了学生对显性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