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健身气功任选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健身气功任选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ID:32127032

大小:1.67 M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1-31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健身气功任选课程的可行性分析_第1页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健身气功任选课程的可行性分析_第2页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健身气功任选课程的可行性分析_第3页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健身气功任选课程的可行性分析_第4页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健身气功任选课程的可行性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健身气功任选课程的可行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笔者对甘肃省有体育教育专业的6所本科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基本都未开设,教学中仅仅是个别教师在“保健康复学”中,从理论层面简单地介绍了健身气功的一些知识,根本没开设室外技术课。笔者还分析了制约各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因素,研究6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健身气功任选课程的可行性,为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1.3文献综述本文作者通过查阅目前可运用的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图书资料、体育学院资料室及中国学术期刊网上(1979年-2008年)关于健身气功的资料与文献,尚未发现国外有

2、与健身气功相关的研究,在国内涉及健身气功的文献著作主要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3.1健身气功概念特征的研究概述吕继光指出,历史上称气功叫:导引、吐呐、行气、意守、内丹、坐禅等等。它与现代国际上的心理疗法中的“自我暗示”机制相同。1948年北戴河气功疗养院长刘贵珍采用“气功”一词命名了一种健身方法,1949年在冀南卫生会议上正式公开,1951年在唐山办起了我国第一所气功休养所。气功健身的科学机理应该是在意念的主动控制下,通过规范呼吸与肢体动作协调、采用言语暗示引导、控制意念入静,调动心理能动性来调整

3、人体生理功能趋于正常,起到促进身体康复的作用。简单说“气功”锻炼就是在做精神保健操。早在1917年荣格(瑞典心理学家)得到道家宝典《太乙金华宗旨》①时,中国“气功”就被现代心理学所借鉴。值得深思的是,两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健康导引的经验,且对身体健康有显著成效,但我们却没有开创出心理学这门科学,没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理性。②王震、邱丕相、李志明探研导引图与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发现马王堆导引图功法涵盖后世所有养生功法类型,马王堆导引图功法为后世养生功法的原型,具有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这一中国

4、养生体系所代表的共同健身本质特征就是调神、理气、正形。③傅朝玄、徐凡芬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2000年全国大约有846种气功,气功门派林立、流派①郝勤《宝筏西渡,紫气东来》[J].《体育文史》1996年第2期.②吕继光.气功一词的由来及其健身的科学原理[J].文史大观园.③王震、邱丕相、李志明.从导引图与养生功法的流变探研中国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J].体育科学.2005年第7期(第25卷).4繁多,但大体可分为五大类:道、儒、佛、医、武,并探讨了他们的特性和共性。①王沂对健身气

5、功的概念归纳总结出,健身气功是在我国传统的中医养生学和气功理论的基础上,以追求自我身心机能的不断完善为终极目标,以较为缓和的形体活动(主要是调身、调息、调心)为基本形式,且简单易学,能为大多数群众所掌握的一种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他还认为健身气功的特点是大众性和传承性②。陈旭红认为我国原始社会就有的“导引”是气功的古称,导指导气,引指引体。《庄子·刻意》说“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人们把日常生活当中的呼吸疏导成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把人们的四肢锻炼得坚韧结实。导引当中的导气

6、和引体又大多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完成的,所以我们说,所谓“导引”就是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和意念活动三者相结合的一种宣导气血、引治疾病的健身术③。张峰认为健身气功是一种以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整体观为理论基础,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是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的整体健康为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④。发表于健康大视野上的《起源于健身实践的中国气功》指出,很多文献和出土的文物有力地证明了气功是在古代医疗养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古代医家所创。魏明认为气功是中国传统养生

7、的主要方法之一,气功养生的主要作用是保精、炼气、养神⑤。1.3.2健身气功新功法研究概述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祛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新世纪初,如何使健身气功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发扬光大、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强身健体服务,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正是基于此,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按照“讲科学,倡主流,抓管理”的工作总体思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健身气功管

8、理中心组织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首都体育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在2003年7月编创了四套健身①傅朝玄、徐凡芬.各家气功的特性与共性[J].中国气功.1998,7.②王沂.关于健身气功若干问题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7年2月,第2期第4卷.③陈旭红.关于中华健身术历史和发展的探讨[J].体育科技.2000年第3期(第21卷).④张峰.健身气功概念探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