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硅衬底制备掺铝氧化锌透明导电膜与性能分析

非晶硅衬底制备掺铝氧化锌透明导电膜与性能分析

ID:32142554

大小:3.33 M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1-31

非晶硅衬底制备掺铝氧化锌透明导电膜与性能分析_第1页
非晶硅衬底制备掺铝氧化锌透明导电膜与性能分析_第2页
非晶硅衬底制备掺铝氧化锌透明导电膜与性能分析_第3页
非晶硅衬底制备掺铝氧化锌透明导电膜与性能分析_第4页
非晶硅衬底制备掺铝氧化锌透明导电膜与性能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晶硅衬底制备掺铝氧化锌透明导电膜与性能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1透明导电膜的研究背景及应用近年来,随着光电产品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透明导电薄膜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光电性能,作为太阳能电池、大尺寸触摸屏、光学传感器以及平板显示器等光电器件的重要部件获得广泛关注。-3透明导电膜是指导电性好(电阻率在10Ω•cm以下)且对可见光的透过率高(>80%)的薄膜材料。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高的透过率要求材料的禁带宽度必须大于光子能量,使光子不容易被吸收;而禁带宽度大的材料,电子跃迁困难,导带中自由电子较少,电阻率就高。透明导电膜可以同时满足高透过率和低电阻率这两点要求。目前,根据材

2、料种类,主要有金属透明导电膜、氧化物透明导电膜(TCO)、高分子透明导电膜以及复合透明导电膜四类,其中,金属类和金属氧化物类应用的最为广泛。尽管金属透明导电膜的导电性明显较好,但是其透过率受到薄膜厚度的严重限制,当薄膜厚度超过20nm以后,其光学透过率下降[1]严重。而氧化物透明导电膜没有此种局限,也因此成为人们竞相研究和利用的主角。TCO薄膜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第一类透明导电薄膜-CdO,是由[2]Badeker于1907年研制成功,引发了TCO的研发热潮。SnO2基和In2O3基TCO[3]薄膜出现于1950年前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3、ZnO基薄膜的研究成为热点。目前,具有代表性的TCO材料体系有In2O3,SnO2,ZnO,CdO,以及他们的掺杂体系,如掺Sn的In2O3,掺Al的ZnO,掺F的SnO2等。下面将主要介绍目前最常见、应用最为广泛的SnO2基薄膜、In2O3基薄膜以及ZnO基薄膜的研究现状。1.1.1SnO2基薄膜SnO2薄膜是最早获得商业化的材料。SnO2是正方金红石结构(a=0.4738nm,c=0.3188nm),是一种一般处于简并或接近于简并状态的n型半导体。它硬度大,具有较强的耐化学腐蚀性,化学稳定性极高,并且对玻璃和陶瓷的附着力很强。但是,本征SnO2薄膜

4、的电阻率较高且透过率较差,经过适当元素的掺杂,SnO2薄膜的光电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目前应用广泛的是掺杂的SnO2薄膜。其中,SnO2掺Sb(ATO)与SnO2掺F(FTO)透明导电薄膜的掺杂效果最好,应用也最为广泛。SnO2:F(简称FTO)薄膜的硬度高,热、化学稳定性好,并且生产成本较低,这些优点使其在节能窗等建筑用大面积TCO薄膜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绝对优-1-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4]势。目前,制备SnO2:F透明导电膜主要以喷雾热分解技术为主,Yadav等人就采用此种技术制备出SnO2:F薄膜,并系统地研究了沉积温度对薄膜性能

5、的影响,最-4[5]终在475℃下获得电阻率为3.91×10Ω·cm高质量薄膜;而Zhi等人将喷雾热分解技术与溶胶-凝胶过程相结合,得到(110)面择优取向、四方晶体结构的SnO2:F薄膜,表面电阻最小为50Ω。近些年,低辐射(low-e)玻璃在节能领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SnO2:F透明导电薄膜作为low-e玻璃膜层物质的理想选择,其性能在后期深加[6]工前后的变化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李铭等人将SnO2:F薄膜在不同温度下,在氮气和空气两种气氛下进行了退火处理,结果表明,退火后薄膜在中远红外区域内的反射率减小,即薄膜的Low-e性能降低。1.

6、1.2In2O3基薄膜In2O3薄膜一般是呈体心立方铁锰矿结构(a=0.10118nm)的多晶薄膜。与SnO2[3]薄膜相比,In2O3膜的刻蚀容易,稳定性较好。尽管由于晶体内部缺陷的存在,本征In2O3是一种n型半导体,但与本征SnO2薄膜相似,其电阻很大,几乎不导电,也可以通过元素掺杂有效的提高其的导电率。其中,掺Sn的In2O3(ITO)薄膜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透明导电膜之一,并且已经实现产业化。ITO薄膜因其高透过率、低电阻率、易蚀刻以及耐磨损等优点,一直是太阳能电池、平板显示器和触摸屏中TCO薄膜的最佳选材。ITO透明导电薄膜的电阻率介-

7、3-5于10~10Ω·cm,可见光透过率在85%以上。为进一步提高ITO薄膜的光电性能,[7]实现其应用价值,许多研究学者采用了一些后续处理。刘陈等人对ITO薄膜进行氧等离子体表面处理,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处理后的ITO薄膜表面平整度增加,润湿性能增强,吸附力增大近一倍,可以促进物质在ITO表面成膜,改善ITO薄膜在器件中的应用性能。热处理对提高薄膜电学性能有着显著效果,它可以改善薄膜的结晶状态,减少内部缺陷,增加载流子浓度,提高迁移率,进而降低薄[8]膜的电阻率。Fallah等人对采用电子束蒸发法制备的ITO薄膜进行了退火处-4理,薄膜电阻率最

8、低达到7×10Ω·cm,可见光透过率在93%以上。尽管ITO较其他材料在性能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