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省略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

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省略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

ID:32171647

大小:879.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2-01

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省略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_第1页
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省略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_第2页
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省略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_第3页
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省略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_第4页
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省略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省略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01·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以《儒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观念的特质张志强  蒙文通先生(1894-1968,字尔达,四川盐亭人)被誉为现代学术史上由经学向史学过渡之典范。根据这种看法,蒙先生以自己先经学而后史学之成学经历,向我们展演了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的一个典型过程。不过,用“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或者“经学到边缘,史学到中心”来界定蒙文通学术之意义,似乎有失笼统。①或许我们需要深入追问的是,究竟是何种经学向何种史学的过渡,构成为蒙文通成学过程的关键。如果我们忽视了不同经学向不同史学过渡的具体历史脉络的复杂性,而仅仅一般性地把这种转变理解为

2、“寻求恒常道理的经学式思维”向“一切都在变,一切都会变,一切的变都合理,恒常的世界破坏了,变成以人事证恒常之道理或以人事替代恒常的道理”的历史式思维之转变,而且这种转变的意义概括性地理解为“大经大法”式传统价值系统向现代史学思维中强调变化与个别性的现代价值系统的转变,②那么我们就可能忽视蒙文通先生关于经学、史学与儒学之间不同离合关系及其关联逻辑的独特理解,那样的话,我们或将无法完全理解蒙文通先生在现代学术建立中的独特贡献,也因此无法准确把握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的不同理路及其复杂性。《儒学五论》一书的完整再版,为深入全面地理解蒙文通先生的学术成就,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据先生哲嗣蒙

3、默先生言“,先生时届五十知命之年,学问亦已大成;除《古史甄微》《、经学抉原》系由商务出版早已获誉林外,他如《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中国史学史》《、古地甄微》等亦基本定型,其中部分也以论文形式刊布于世。先生之儒学思想也在此时趋于成熟。”《(西师大2007年版,1页)作为经、史学研究已经基本成熟定型之后的作品《,儒学五论》重版前言,广儒学五论》的出版实际上具有某种中年论定的学术总结意味。其实,作为《五论》基石的《哲学思想之发展》与《政治思想之发展》之两文的写作,正如先生所言“蕴此历有年,而终未敢发”,而正式属稿则在1936年任教天津时。而自1933年任教北大以后,正是先生“始一一发

4、南渡诸家书读之”,深入南宋浙东史学,而研史“稍知归宿”的时期。同时也正是先生“年四十,乃知朱子阳明之所弊端在论理气有所不彻”的时期。实际上,五篇本论中有四论其实是他多年经学研究之集成,也是他的经学思想和方法完全摆脱乃师廖平藩篱后的集中体现。而四篇广论,在一定意义上则可以视为在浙东史学观念指导下的史学研究之范例。由此可见《,儒学五论》一书集中展现了蒙文通成熟的经学、史学乃至儒家义理思想研究(蒙先生称之为“哲学思想”,他的义理思想有三变,本书收录之《儒家哲学思想之发展》是其义理思想“二变”时的作品)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蒙先生将他的经、史、义理诸学,统冠之以“儒学”之名,这至少说明,

5、其实我们已经很难再以“经学向史学的过渡”这样一个框架来描述他的成学历程,与其①参见王 森《,从经学向史学的过度———廖平与蒙文通的例子》,收于《蒙文通学记》(增补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亦请参见罗志田《,经学边缘化与史学到中心》,收于《权势的转移》,湖北人民1999年版。②王 森先生在文章中评价蒙文通工作的价值意义时指出其与乃师廖平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经学或哲学地肯定传统文化,一个是历史地肯定传统文化”,却未申论经学的方式和哲学方式何以都是一种“大经大法”式的传统思维,也未申论蒙文通究竟如何以历史的方式去肯定传统文化,以及这种方式与传统价值立场之关系究竟为何。·102·《中国

6、哲学史》2009年第1期说他的学术是由经学走向史学,毋宁说最终又经过了史学而汇入了一个经、史、义理学充分分化发展的“大儒学”观念。于是我们也很难将他由经向史的转向的意义,定位为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单纯转变,而是具有更为复杂的面向及意涵。此外,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书中内容的结构安排所具有的深意。作为书中骨干的“五论”,如先生所言《,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是二篇者,倘有当于内圣外王之旨耶?未必然也。⋯⋯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师门之训,忠恕之道,守之不敢逾,其大端具于是也。”《(儒学五论》自序,150页)以义理学与经学分别为内圣与外王之学,虽在历史发展上未必如此,如

7、宋明的义理学当然不以西汉经说为政治之用,而西汉经说严格说来本无成系统的义理学(关于汉代之义理学及其与宋代义理学之比较,请参见刘师培《,汉宋义理学异同论》《,刘师培学术论著》浙江人民1998年版),但若将不同阶段之儒学思想提炼组织成一个系统的话,从“忠恕之道”之核心出发的“不忍人之心”与“不忍人之政”之间便具有一种结构性的体用关系,那么,儒家所具之义理价值便会有西汉经说所代表之儒家理想政治之用,则亦有其道理上之必然,①而本论与广论四篇的关系,则“又以究儒史相资之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