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防控——以“打针西瓜”网络谣言为例

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防控——以“打针西瓜”网络谣言为例

ID:32198249

大小:1.28 MB

页数:31页

时间:2019-02-01

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防控——以“打针西瓜”网络谣言为例_第1页
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防控——以“打针西瓜”网络谣言为例_第2页
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防控——以“打针西瓜”网络谣言为例_第3页
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防控——以“打针西瓜”网络谣言为例_第4页
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防控——以“打针西瓜”网络谣言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防控——以“打针西瓜”网络谣言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绪论0.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0.1.1选题背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网络建构的虚拟社会中,网络媒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广阔平台,每一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形成庞大的“意见自由市场”;另一方面,网络媒介因其准入门槛较低,给社会带来了不少弊端,网络谣言便是其中之一。由于谣言泛滥将干扰正常社会秩序,因此编造谣言的行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编造谣言都是不被允许的,而造谣者也都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法律制度的严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谣言借助“网络的翅膀”,具有了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破坏性强等特点,日

2、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成为各国谣言防控的重中之重。自2012年3月中旬以来,我国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网络谣言的整治行动,并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清理了21万余条网络谣言,关闭了42家网站。当前,我国已有包括《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对防控网络谣言、惩治造谣传谣者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时至今日,网络谣言仍不时出现。其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网络谣言的出现和传播,不仅引发民众不必要的恐慌,而且使相关行业蒙受不必要的巨大损失。0.1.2研究意义本文以“打针西瓜”网络

3、谣言为例,研究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和防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来说,探讨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和防控,不仅能够为研究网络谣言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丰富谣言研究理论,而且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传播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大众心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理论体系。就现实而言,研究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不管是对大众传媒、食品产业、媒介受众还是整个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大众传媒角度而言,通过对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环境、扩散动力、传播过程进行研究,找出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有效防控措施,可以帮助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介更好地应对谣言,重树公信力。1

4、从食品产业角度而言,对防控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进行研究,既可以避免食品产业因谣言而蒙受无妄之灾,又能够避免公众对食品产业一再失去信心,为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舆论环境。从媒介受众角度而言,通过分析网民群体在造谣传谣时的无意识心理和动机,能够引导受众在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帮助受众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学会去伪存真。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对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能净化社会风气,消弭不安情绪,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维护社会团结和睦。0.2已有研究与不足当前,已有学者对谣言、食品安全报道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5、但具体到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而言,研究成果并不多见。0.2.1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谣言第一次吸引人们视线、为人们所重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各种战时谣言对二战影响巨大,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截至目前,有关谣言的研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学者们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对谣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于谣言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注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把谣言定义为“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1]的特殊陈述”。彼得森吉斯特认为谣言是“在人们

6、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2]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波普洛认为,谣言是“人与人之[3]间非正式地、通常是口头传播的未经证实的消息”。罗斯诺费恩认为谣言“指没有[4]得到证实而又无法反驳的信息”。这些定义虽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强调了谣言的未证实性。在强调谣言的未证实性基础上,把已辟谣的消息也划归为谣言的卡普费雷则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5]的消息”。关于谣言的生成与扩散,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在1947年总结出了一个关于谣言的公式:R=I×A。其中,R指Rumor,即“谣传”;I指Impo

7、rtant,即“重要”;A指Ambiguous,即“含糊”。公式指出,谣言的产生与事件的重要程度以及含糊程度有关。事件越重要、越含糊,形成谣言的规模就越大。1953年,克罗斯对这一公式进行了补充,他认为R=I×A/C。其中C指Criticalability,即“批判能力”。与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的公式相比,克罗斯这一公式加入了传播者的因素,认为影响谣言的重要因素不仅包括事件的重要性和含糊度,还包括谣言传播者的批判能力。在重要性和含糊度为固定值的情况下,传播者的批判能力越低越容易形成谣言。此外,还有一些2学者从其他学科角度对谣言的生成与扩散进行了研究,如美国

8、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就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谣言进行了考察,他认为“谣言是一群人议论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