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解题思维导引

文言文翻译解题思维导引

ID:32217921

大小:58.8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1

文言文翻译解题思维导引_第1页
文言文翻译解题思维导引_第2页
文言文翻译解题思维导引_第3页
文言文翻译解题思维导引_第4页
文言文翻译解题思维导引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翻译解题思维导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翻译解题思维导引EM191959835CS一步:瞻前顾后明要素这里所谓的“要素”,既指所翻句子中出现的人名、字号、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又指句子含义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考生应具备“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语境意识,从而避免翻译时出现方向性错误。2008年浙江卷高考翻译题很能说明瞻前顾后的重要性: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本句中的“况”字,通过后面“吴人”一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明确他是一个吴地的人,但却不知他为何人,这就需要“瞻”所翻句子的前句:“(白居易)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从而得知,“况”是指顾况。接下来,本句后半句中的“少”字又应如何翻译,应

2、读成“shǎo”还是“shào”?孤立地看,两者似皆可说通;而要准确判断,又需要“顾”所翻句子的后句了:“(顾况)因谑之曰:‘长安万物皆贵,居大不易。’”意思是说,长安城什么都贵,想“居”很不容易。顾况的戏语似暗示着他的身份,同时后文又出现顾况自称为“老夫”,可见顾况并不年少,故“少”应读为“shǎo”,应为“很少”、“少有”之意。又如2008年的江西卷中“子产而死,谁其嗣之”一句,凡遇“而”字,我们首先要判断它在文中的作用,是表并列、修饰、承接、转折、假设、因果还是递进等等。这样,又需要前瞻后顾的意识。细读这个句子所在的整个段落,发现整段都是在叙述子产这个人执

3、政的经过及效果,故子产断然不会有“死”之可能,由此得出“而”字表假设,也就顺理成章了。【思维点拨】“瞻前顾后”是做好文言翻译的第一步。考生在翻译时,应树立“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段”的语境意识。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要注意:1、首先要阅读所翻句子的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2、如果读了前后句还是不能明确文意,就有必要进一步扩大语境,甚至是读完整个段落,直到明确为止。第二步辩识句式找标志辨识句式的特殊性,是从总体上把握句子的句式特点所必不可少的步骤。一般而言,文言句式的特殊性主要有二:一是固定句式,二是特殊句式。固定句式较为明显,有其明确的语言标志。如“无乃…乎”、“得

4、无…乎”“孰与”“所以”等;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应在第一时间明确所翻句子是否是文言固定句式。如果是,考生应首先提取出固定句式的标志词,调动知识积累明确含义。如遇到像“所以”这样多义的标志词,则需要结合语境思考究竟应是解释为“……的原因”还是“用来……(的东西,的办法)”。如所翻句子不是文言固定句式,就应思考是否是特殊句式了。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等)。相对而言,特殊句式要比固定句式隐蔽。对考生要求也更高。近年高考中,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屡见不鲜。如2008年江西高考翻译题“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

5、夫亦愈知治矣”中,“不吾叛也”是对宾语前置的考查;2007年山东高考翻译题“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中的“然为清慎者所鄙”是对被动句的考查;2005年山东高考翻译题中“奇之,立许字以女”中“立许字以女”即为对状语后置句的考查。这足以暗示我们,自2005年文言特殊句式作为高考考点以来,在翻译题中渗透对特殊句式的考查,是颇受命题者欢迎的方式。这也足以证明我们在翻译时走辩识句式这一步的必要性。【思维点拨】考生要准确辨识文言句式的特点,平时就要下足功夫。前面提到,文言句式的特殊性主要有二,一是固定句式,二是特殊句式,那么在具体的备考过程中,就应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

6、。一、识记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对于课文中出现过的固定句式,尤其要烂熟于心。复习建议有三。一是要组合记忆。如把“是以、以是、由是、是故、以此”等解释为“因此”的词语放在一起记忆,把“奈何”“如何”“若何”等词放在一起记忆,定能事半功倍。二是对多意的固定句式要注意用法辨析。如“所以”,既可解释为“……的原因”,又可解释为“用来……(的东西,的方法)”。在翻译时要谨慎些。三是要在整体归纳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习题多加练习,强化记忆。二、总结归纳文言特殊句式的规律。从近年“高考高频考点”来看,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疑问代词和宾语前置多在翻译题中呈现。辨析以上

7、句式,建议重视以下规律。如句中有“者”字,可能为判断句和定语后置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为判断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即为定语后置句。句中有“于”字,可能为状语后置句或被动句。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即为状语后置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即为被动句。句中有“何、胡、曷、盍、奚、焉、乌、安”等疑问代词或“莫、未、不”等否定词,多为宾语前置句,如“何为其然也”“彼且奚适也”皆为宾语前置。而“之”字,既可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也可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考生在复习

8、句式时,建议把课内古文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