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激趣学习的思考与探索

语文课堂教学激趣学习的思考与探索

ID:32258163

大小:63.8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02

语文课堂教学激趣学习的思考与探索_第1页
语文课堂教学激趣学习的思考与探索_第2页
语文课堂教学激趣学习的思考与探索_第3页
语文课堂教学激趣学习的思考与探索_第4页
语文课堂教学激趣学习的思考与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教学激趣学习的思考与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课堂教学激趣学习的思考与探索一语惊醒梦中人几年前,一位学生无意间说的一句话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也是这句话成为了激励我改革语文课堂的动力。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由于学校的课程重组,我们班周四下午的自修课——原来基本都被安排成语文课,要改成体育活动课。当我用惋惜的口吻说着“我们以后每周都要少上一节语文课”时,忽然听到有学生小声嘟囔了一句:“语文课上不上都一样。”声音虽小却传入了每个人耳中,好多学生一下子抬起头小心翼翼地观察我的脸色,似乎已经预见到老师接下来的一通责备;也有几个平时调皮的孩子低下头一个劲儿地窃笑……我将视线转向那个说话的孩子——那是班

2、中语文成绩最好的一个男生。我面对这一刻的尴尬也有片刻的沉默,最后只不轻不重地回了一句:“那你以后可以不上语文课试试!”没有学生预期的责备,也没有长篇大论“语文课有多么重要,少上一节课会有多大损失”云云来反驳他。因为那一刻我竟然发现我确实找不到理由来反驳他……后来,我的脑中时不时会想起这句话,当我将所有情绪沉淀下来,我开始反思:如果我也承认这孩子说的是真话,那么我的语文课到底怎么了?想起自己无数次上完语文课回到办公室总是抱怨:“这些孩子怎么都像木头一样,一节课上得死气沉沉的!”现在回头看来,我是不是更应该好好想想这些课上我都做了些什么?回想起六年级

3、的唐诗单元:“唐诗精华”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了解唐诗的思想内容,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应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记忆,在诵读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感受凝练的诗歌语言、独特的构思、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等等这些唐诗的精华所在。让学生感受到诗中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并且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他们才会有兴趣进一步学习甚至运用唐诗,那么唐诗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然而我是如何教学唐诗的呢?在把诗读了两三遍之后,学生能准确读出字音和停顿,随即我就进入解释字词和诗句的环节,并且要求字字落实,认真记录每句诗的意思。因为考试中专设有一大题“诗

4、歌赏析”,其中往往有一题是关于诗句中的某个加点词或诗句的理解,这样的课内题目该是十拿九稳的,为保险起见,我告诉自己这样做很有必要。然而当学生习惯性地将诗句的解释当成是古文语句翻译一样记录在书本上的时候,在他们低下头记录的瞬间,我似乎可以看到他们脑中因诗句形象的描写而产生的画面“啪”地化为泡影,而被一行行机械的文字替代的景象。对此,我选择漠视,因为我认为应付考题需要这样做,学生的基础很差,也需要我这样做。诗歌教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而这个较有难度的环节在我看来,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品读简直就是自找麻烦,费时费力又不讨好。单元要

5、求中所说的“诵读”,对于我来说是可以灵活调节的。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多读两遍以实现所谓的品读体味;如果时间比较紧,那就只能择讲解而舍诵读了,毕竟直接讲不是比“读”更有效率吗?所以也无须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诵读体会,不如直接记好笔记做好整理。接着课后布置背诵默写,只要在默写方面严格把关,务必使默写考题万无一失,那么这一首唐诗的学习也就大功告成了。在这样上了两首唐诗之后,我的学生对于学习唐诗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尤其是部分自觉的学生,他们会在预习时就把诗背诵出来,课上当讲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时,会有人踊跃举手并给出让你难以挑剔的“标准答案”;甚至关于这首

6、诗的艺术特色,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他们也能洋洋洒洒地给出个一、二、三点来。当这些孩子因为受了老师的表扬而沾沾自喜时,旁边已有几个同样“自觉”的孩子按捺不住地说道:“老师,我也在‘百度百科’上抄到的,你看……”同时,脸上已显出与有荣焉之感。看着他们书页上抄得密密麻麻像小蝌蚪一样的字和他们脸上学有所成的表情,再看看另外那些平时不那么“自觉”的孩子一脸茫然又有些百无聊赖,却摆好了准备好好记一番笔记的姿势,我突然有些茫然……如今这孩子的一句话简直就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他也是这些“自觉”的孩子之一,他说的这句话恐怕确实是真心话了!如果老师上课讲的知识在“百

7、度百科”上都能查询得到,而且上课过程也不比上网查资料有趣多少,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上不上又有什么区别呢?自我剖析和反思一位法国的教育家说过一句话:“分数是教育史上最糟糕的发明!”我现在特别认同。回首自己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原来无非是以分数为标杆,以考题为指导方向,所以课上不是落实知识就是授以答题技巧。然而,如果仅仅为了追求分数,不顾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不考虑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一味地灌输知识和技巧,这样难道就会出成绩吗?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歌语言是最美丽纯粹的语言,然而经过这一单元的唐诗学习之后,学生感受到唐诗的美吗?还会愿意去探索这个“宝藏

8、”吗?一篇至情至性、文质兼美的散文,如果总是追问哪些字词富有表现力,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那么学生还会感知这语言技巧背后的魅力和灵性吗?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