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夏为代表南宋“水墨刚劲”派山水画理、法的分析

以马夏为代表南宋“水墨刚劲”派山水画理、法的分析

ID:32296797

大小:769.02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2-02

以马夏为代表南宋“水墨刚劲”派山水画理、法的分析_第1页
以马夏为代表南宋“水墨刚劲”派山水画理、法的分析_第2页
以马夏为代表南宋“水墨刚劲”派山水画理、法的分析_第3页
以马夏为代表南宋“水墨刚劲”派山水画理、法的分析_第4页
以马夏为代表南宋“水墨刚劲”派山水画理、法的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马夏为代表南宋“水墨刚劲”派山水画理、法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表现力面临巨大挑战,只有靠努力“格物”来“致知”,寻求更多的“理”、“法”来表现现实的生活,探索前人没有的技法变现力。虽画院制度成于徽宗时期,但徽宗个人作为创作者,有个人审美嗜好,束缚了众画师的创造能力的发挥;而且北宋“画工地位地下”,没有文人地位高,但大量文人涉足绘画领域,加之徽宗画院改革注重提高画工的文学修养,使文人画理念深入人心。到了高宗开始后给于画师更大的创作空间。南宋时画师的地位大大提高,于是可以大大施展才华,成为南宋画院的创作主流和主力地位,把山水画艺术的精湛技法及高境界的精神内涵超越了前代。然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把南宋水墨刚劲一派归为北宗,称之为“院体画

2、”加以贬低。在崇南贬北思想的影响下,使得后世画史及批评家们对南宋山水画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南宋本身光辉的艺术价值没能被很多画家和评论家们正确认识到,可以说是一种遗憾。第一章南宋山水画画理及画体研究第一节“水墨刚劲派”的理学基础及儒家精神南宋虽然遭受了政治与军事的失败,虽然只剩下半壁江山然而其艺术成就不可低估,文化的力量超越了时空,还大大影响了日本的绘画艺术。南宋建都临安后,画院沿袭北宋旧制,画家都从北方流徒而来,如李唐、萧照、李安忠、张择瑞、马兴祖、苏汉臣、朱锐等。人才的集中,为南宋画院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画院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绘画艺术高度发达,同时在宫廷时尚的衡量法

3、度之下,院体成为当时的主流。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类绘画都出现了新气象。儒家伦理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绘画也自然不能例外。在宋代,理法研究及学习遍及各个领域,理学深入人心。两宋统治者以文治国、明理劝学的政策,对当时教育、思想、学术产生重大影响,如程朱理学的诞生,成为宋文化的精神内核。统治者大力倡导学校教育,各种书院应运而生,推动了文化的大普及,南宋又有更大的发展。据载宋有书院四百余所,南宋占三百一十多所,私塾更是遍及乡镇,教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南宋理宗理学被钦定为封建正统思想及官方哲学,确立了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并往后延续到元明清,统治长达七百多年。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

4、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并完全消化了佛家、道家学说,完成了新儒家体系并成为政治的统治思想。“格物、致知、正心、意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修身立学的八条纲目。马远、夏圭就是在这种理学之风鼎盛期出生并成长起来的画家,在“格物致知”思想的指领下,尤其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清刚劲健,水墨淋漓的山水画之“变”十分明显,取材、结构、笔墨、风格比起北宋时期有着巨大的变化。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核心范畴是“理”和“气”。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性,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

5、性。“理”和“气”的思想观念从而不自觉地成为宋代山水画家的思想源泉及精神内核。童中焘先生认为“依理成学,而有中国画学,中国画义理之学;由理成体,即中国画之”形“制”(《中国画画什么》)。就从宋代的画论来看,谈论“理”与“体”的地方数不胜数。“且夫画山水之术,其格清淡,其理幽奥”、;“其山布置各有形体”韩拙《山水纯全集》。朱熹的“理”或称“道”、“太极”。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方面:其一“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天地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即“理一”,太极既包括万物之普遍性,有

6、寓于事物之特殊性中。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其二理是事物之根本规律。其三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当以道德为目地的修身与道家佛家的修身就发生不同。在绘画体用关系方面来说,朱熹“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画体或者说体格之形成,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胸中丘壑的养成,靠格物来明其理。乃使“格物”成为中国绘画表达真实的基础。金观涛先生所著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中指出,任何人

7、以人伦道德为目标的修身才必须去认识世界,这就是“格物”。当山水画的创作成为表达自然万物之理的的一部分时,山水画的欣赏成为理学家修身的理想审美形态,赋予了山水画高于其他绘画的精神内涵。如(图1)马远的传世名作《踏歌图》,“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这是宋宁宗赵扩在此图上的题诗,画面呈现出的年丰人乐、政和民安的景象。也是马远要以画来体悟天理、人伦道德,进而教化天下。完全符合理学家所倡导的“仁德”思想。陈传席在他的《中国山水画史》中以为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与道家的精神密切相关,认为山水画所体现的是道家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