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版】古代蒙养教育.ppt

【5A版】古代蒙养教育.ppt

ID:32348788

大小:2.01 M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2-03

【5A版】古代蒙养教育.ppt_第1页
【5A版】古代蒙养教育.ppt_第2页
【5A版】古代蒙养教育.ppt_第3页
【5A版】古代蒙养教育.ppt_第4页
【5A版】古代蒙养教育.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5A版】古代蒙养教育.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的蒙养教育第四章第一节 蒙养教育的性质、目的、起源与发展一、性质蒙养教育,是中国古代连接于小学与学前幼童之间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相当于普通小学教育的初级阶段,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与蒙养教育的区别:P43蒙养教育涵盖小学(低年级)教育,也包含家庭和社会教育中那一部分经过一定的组织过程、利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所进行的启蒙教育。蒙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幼儿教育组织形式二、目的、任务“蒙以养正”三个方面:1.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质2.保养性真3.打好文化基础三、起源和发展起源:原始公社制后期发展:蒙养教育早在殷、周时期便有记载;春秋

2、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产生发展,蒙养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汉时期,蒙养教育机构日趋成熟,蒙养教育逐渐盛行。宋元时期,宋代,繁荣时期——乡校、家塾、舍馆、冬学蒙养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成为我国蒙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并在蒙养教材和教学方法方面形成了独到的特点。明清时期,蒙养教育机构渐趋完善,蒙学遍布城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社学:义学:第二节蒙养教育的教学蒙养教学不一,有的一直教完《四书》并通一经,使学生达到参加童试考秀才的水平,有的则仅教读写算而已,但早期的启蒙教育都是必定要进行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读书、作对和习文等几个阶

3、段。1、识字:这是文化学习的基础,也是儿童入学后首先开始学习的内容。明清私塾多先集中识字。识字教学大致有指物识字(把字形和具体事物的形象结合起来)、卡片识字(把一个熟字和一个同音的生字分别写在卡片的正反面)、书上识字(把书中的生字用笔圈上)、对比识字(形近字、音近字的对比)等几种方法。2、写字:又称习字,古代使用毛笔写字,讲究书法,基本功必须从蒙学练起。明清时的蒙学有专门的写字教材,即字帖。最为通行的,如“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这些字既有教育意义,而且笔划简单,又包含了汉字的各种基本笔划

4、,适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写字的教法,先从研墨、润墨、持笔、运笔等基础练习起。开始习字时,一般是先让儿童在用红边勾出字体轮廓的字帖上描画,俗称“描红”。第二阶段是照着字帖临摹,也可以脱离字帖,采取“跳格”的方法,即上格的字为教师所写,下格为一到若干个空格,让学生依上面的字去写。在习字过程中,教师最初要扶手把腕,帮助学生体验写字的手法,还要讲一些基本要领,如横平竖直,勾短点圆,少粗多细,以及汉字的肩架结构等。待学生已运笔自如后,才进入独立写字的阶段。写字是蒙学阶段的基本训练,所以古代凡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字也必定写得好看。3、读书。识字到一

5、定数量后,就开始读书了。一般是由蒙养教材(《三字经》、《百家姓》等)或朱熹的《小学》读起,然后便是读《四书》。读书方法,先是教师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然后是教师大声念,学生同时小声念,再串成一段合诵。等学生能正确朗读后,则由学生自己读,教师给予必要指正。读书的过程中,还比较注意读书习惯的培养,强调“心到、眼到、口到”和正确的姿势。学生要反复多遍地读书,直到熟练地背诵,与写字结合,最终还要会默写。朗读、背诵和默写是教师考察学生的经常性项目,检查旧课和传授新课交叉进行,通不过检查就要挨罚,不过教师也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进度,

6、以保证学生巩固掌握。蒙学读书只重死记硬背,甚至一开始根本就不讲书中文字的含义。儿童尽管背诵滚瓜烂熟,可能并不懂得他背诵的内容是什么意思。要等到一定时候,教师才开始就其所读之书进行讲解。这样做主要是根据儿童“多记性,少悟性”的特点,趁年幼记性好时尽量多背诵,等年龄渐长后再来消化,这种作法也有一定道理。4、作对即学作对子(对联)。古代文体大都注重对仗,诗赋自然不用说了,散文也是要追求工整的,至于八股文,各股更是要求两两相对仗。所以学会对仗是写文章的基本功,必须在蒙学阶段完成。明清的私塾普遍重视属对训练,属对,就是对给出的字词句,配上与其对

7、仗的字词句。训练一般“一字对”练起,进而到“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以至“长句对”。属对在语音、词性、语法等方面都有讲究,如《声律启蒙》所载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此类口诀式的表述,有利于初学者把握属对的技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平仄,平仄,中仄仄平平仄。(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中,可平可仄;加粗体字为韵脚所在。5、习文即练

8、习作文。在广泛涉猎经史之作、诸子百家、历代诗文的基础上,练习作诗写文章。在作文教学中,大多采用“先放后收”的步骤,即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以增强其兴趣和自信心。到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逐步提高要求。这是较高水平的作文训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