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论文孔子哲学解析

张岱年论文孔子哲学解析

ID:32358013

大小:4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03

张岱年论文孔子哲学解析_第1页
张岱年论文孔子哲学解析_第2页
张岱年论文孔子哲学解析_第3页
张岱年论文孔子哲学解析_第4页
张岱年论文孔子哲学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岱年论文孔子哲学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张岱年论文孔子哲学解析.txt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张岱年论文孔子哲学解析.txt6宽容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孔子哲学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在五四运动以前,就影响而论,没有别的历史人物能和他相比。过去封建统治阶级借“尊孔”来维护其封建统治;而在前些年,“四人帮“又借“反孔”来推行他们的封建法西斯主义。时至今日,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时代:“尊孔”固不足以骗取人心;“反孔”亦不

2、足以伪装革命,因而有可能对于孔子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讨论了。我们现在哲学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是全面地客观地评论孔子。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确曾起过严重的消极作用,而在若干方面也未尝没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对于孔子,应该进行全面的辩证的解析。关于孔子的资料,有《论语》和《左传》、《国语》以及《礼记·檀弓》中关于孔子言行的记载。过去传统的看法,认为《易大传》是孔子撰作的,《礼运》的大同理想是孔子倡导的。但仔细考察起来,《易大传》和《礼运》应是孔门后学的著作,都不能代表孔子的思想。现在来研究孔子,仍以《论语》、《左传》、《国语》和《檀

3、弓》为最可信的材料。孔子在汉代以后二千多年中,被崇奉为偶象,在那个时代,人们“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种传统态度,当然必须首先打破。惟有推倒了孔子的偶象,然后才有可能对孔子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讨论。从《论语》看,孔子确有一个简单的哲学体系,至少有一个伦理学的体系。这个体系并不特别深奥。在先秦时代,孔子的学说,与老庄孟荀对照,还是比较简单的。虽然如此,孔子的学说中,也还有一些深微曲折之处,也并非易于理解。有许多问题,众说纷纭,迄无定论。现在仅就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举出孔子思想的十个特点,略述管见。这十个特点是:(1)述古而

4、非复古;(2)尊君而不主独裁;(3)信天而怀疑鬼神;(4)言命而超脱生死;(5)标仁智以统礼乐;(6)道中庸而疾必固;(7)悬生知而重闻见;(8)宣正名以不苟言;(9)重德教而卑农稼;(10)综旧典而开新风。分别评述如下。一、述古而非复古多年以来,人们认为孔子是复古主义者,认为孔子绝对拥护周礼,主张恢复西周制度。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合乎事实。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1)这里有三层意思:(1)肯定有“继周者”,即认为周代不可能永存。(2)肯定“继周者”对

5、于周礼亦有所损益。(3)认为“百世”的历史,后代对于前代,都有所损益,但不过有所损益而已,不会有根本的改变。这种观点,可称为“损益”观点,承认历史有变化,但不承认有根本的变化。这种观点,不是复古主义。后来荀子讲“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2),正是从孔子“百世可知”引申出来的。孔子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这里明确宣称“从周”,但应注意,这里所讲“从周”,乃是以周代与夏殷二代比较而言,乃是认为周代的文化比夏殷二代优胜,所以主张从周。在春秋时代,周制已坏,孔子宣称“从周”,确有保守的意义,但也有在三

6、代之中取其最近的意义。孔子从周,也是相对的。他又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4)对于夏殷也还是有所取。孔子反对“铸刑鼎”,不同意“用田赋”,表现了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但他赞同“举贤”,主张知识分子(士君子)参政,宣称他的弟子仲田、端木赐、冉求都有“从政”的才能(5),并且说:“雍也可使南面”(6),即以为冉雍可以治国。这种士人参政的主张,显然是与西周制度不合的。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7),即强调继承前人的传统,不必致力于新的创造,可以说有尊重传统而轻视创新的倾向。这种态度,对于

7、保持传统有积极的作用,而对新事物的创造重视不够,在中国历史上确实起了消极的作用。后来的墨子,主张述而且作,就比孔子进步了。二、尊君而不主独裁儒家主张尊君(法家也是如此),这是从孔子开始的。子路批评荷艹/条丈人说:“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8)正是因为孔门强调“君臣之主”,所以后来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但是,应该注意,孔子并不主张君主个人独裁。《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

8、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9)非常明显,孔子是反对“言莫予违”的,以为不辨是非的“言莫予违”足以丧邦。这也就是,孔子虽然主张尊君,却不同意一人独裁。孔子认为,人臣事君,要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