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案)

杜甫诗三首(导案)

ID:32387253

大小:5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04

杜甫诗三首(导案)_第1页
杜甫诗三首(导案)_第2页
杜甫诗三首(导案)_第3页
杜甫诗三首(导案)_第4页
杜甫诗三首(导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导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杜甫诗三首》导案【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且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3、背诵并默写诗歌【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意思2、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一、关于《秋兴》组诗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入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

2、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2、题解在寓居夔州的两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是一组诗,共有八首,本文是第一首。二、预习验收:1、给下列字注音:萧森(xiāosēn)急暮砧(zhēn)2、解释下列词语: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寒衣:冬天的衣服。催刀尺:赶裁新

3、冬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砧(zhēn),捣衣石。三、鉴赏诗歌1、理解诗歌意思【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2、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

4、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满悲愁之情。4、诗中作者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分析表现手法)【明确】首联:借景抒情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三、背诵诗歌第二课时咏怀古迹(其三)【导学目标】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一)《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

5、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二)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二、课前检测1、生字注音壑( hè )   朔漠( shuò  )   青冢(zhǒng )  省( xǐng  )  载(zǎi  )2、理解字义壑

6、:山谷,山沟。朔漠:北方的沙漠青冢:指王昭君墓省:曾经3、理解诗面意义【明确】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三、赏析诗歌(一)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明确:怨恨(二)讨论:联系写作背景,思考历史与诗人之间有怎样的连接点?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

7、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四、佳句鉴赏“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明确】“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五、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

8、?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