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语法化

汉语词汇语法化

ID:32388166

大小:3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04

汉语词汇语法化_第1页
汉语词汇语法化_第2页
汉语词汇语法化_第3页
资源描述:

《汉语词汇语法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汉语词汇语法化的情况词汇语法化也就是狭义的语法化它包括两种情形:(l)实义向虚义的变化;(2)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1实义向虚义的变化这类虚化一般是名、动、形三类实词虚化成副词等意义比较虚的词,如刘坚等认为近代汉语动态助词“将”、“着”、“取”、“得”等是由动词演变而来。“将”、“取”、“得”是由句法位置改变虚化的。它们大致都经历这样一个语法化过程:连动式→表示动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完成、持续(助词)另外,该文中还分析名词“时”到晚唐五代演化为语气词,表“附着”义的动词“着”到六朝乃至唐五代演化为介词,这都属于词汇语法化的第一类。.2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此类虚化如刘坚等认为,反诘副词“敢

2、”是由表“可、能、会”的助动词“敢”虚化而来。其实,词汇语法化的第二类还应该包括意义具体的词变成意义抽象的同,如一般动词变化为能愿动词。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原因一、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外因交流的需要是语法化首要的和根本的动力。交流的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话语中,体现为交流必须满足便于表达和便于交流两个条件。表达和交流同人类的认知规律息息相关,认知规律对具体的语法化过程及原因有很强的解释性。(一)交流的需要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思维简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含混、笼统,用名、动、形、数等实词组成的语言可基本满足交流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原先只由实词组成的简单

3、含混的语言开始无法满足交流的需要。为了表达错综复杂的事物、性质之间的关系,为了表达变幻多端的行为、状态之间的关系,原先的语言系统不得不进行调整、变化,这就从语言外部为语法化提供了动力。如没有交流的需要,便没有语法化,交流的需要是语法化首要的动力和原因(二)认知的规律认知规律作为语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交流需要密切相关。交流需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考察语法化的动力、原因,认知规律是从微观的角度寻求某一类词、某一个词具体的语法化原因。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是从具体不断向抽象发展,这条规律体现在时空领域,表现为人的认知总是由空间域转向时间域。受人类这种认知规律的支配,每一个实在意义的词总是处在不断抽象的过

4、程中。这种过程在历时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虚化链,闭当虚化走到虚化链的临界点时,词的实在意义丢失,变为仅表语法功能的词,该词由此进人语法化过程。然后,在进一步语法化过程中,一些经过语法化而表空间的虚词受人类空间域向时间域转移的认知规律的支配,在潜移默化中语法化为表时间的虚词。以“于”字为例:!’〕“于”表“去到”义的动词时在甲骨文中出现的句式为“施事者+于+处所名词”,如“壬寅卜,王于商。”受具体到抽象认知规律的支配,“去到”义在不断虚化的过程中语法化,“于+处所名词”句式中的“于”变成介绍行为处所的与空间域相关的介词,如“贞:作大邑于唐土。”然后,“于”进一步受空间域向时间域转移的认知规律的

5、支配,进一步语法化为表时间域的介词,如“贞:其于六月娩。”由上例可以看出,认知方面的原因在微观上对已发生的语法化的原因及过程有很强的解释性。但是,认知方面的原因难以解释功能相同的词在同样的认知规律的支配下为什么有的语法化而有的没有语法化,要对这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我们必须要进人语言自身系统内部进行考察。一、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内因(一)语言系统的调整、变化系统论是唯物辨证法最基本的方法论。.语言作为系统而存在,其内部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系统内部的调整、变化是语法化首要的,也是根本的内因。以动词为例,动词主要的句法功能是充当谓语,在汉语以“主—谓—宾”为基本句法格式的语法系统中,主语和宾

6、语一般是惟一的,这决定了与之组合的谓语也应该是惟一的。在语言发展演变中,由于交流需要、语义变化、语境作用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会在原先一个动词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新的动词来加强表意的精确性。两个动词的并存,打破了原先系统的平衡,为了寻求新的平衡,必须要在两个动词间选择一个动词作中心动词,而将另一个动词的动词性不断减弱。动词的动词性不断减弱的过程,即为语法化过程,只有达到了相对的新的平衡,这一语法化过程才算基本完成。由此可以看出,系统的调整、变化是语法化从开始到完成过程中本质的、基本的原因。(一)具体结构的不平衡语言系统的调整变化从微观上看,是由各种具体结构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具体结构的不平衡,可以表

7、现为两种情况:1.同一结构用来表示不同的语义内容。以“以”字为例,〔7〕“以”在甲骨文中用作抽象的“带领”义时所出现的句式为“NP+以+NP+VP’’,例如:“丁未卜,贞:唯亚以众人步?十二月。”在这个句式中,出现“以”和“V’’两个动词,系统平衡的要求促使“以”动词性减弱,即发生语法化。到西周金文时代,作“带领”义的部分“以”已完成语法化,如:“彼仲以王南征”此句不可能是歌仲带领王南征,只能是歌仲依据王的命令南征,但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