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水调歌头

ID:32392883

大小:48.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04

苏轼《水调歌头_第1页
苏轼《水调歌头_第2页
苏轼《水调歌头_第3页
苏轼《水调歌头_第4页
苏轼《水调歌头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水调歌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文序号: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浅析2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一、思念:创作之根由……………………………………………1二、惆怅:开篇之设问……………………………………………2三、起落:情思之波折……………………………………………3四、共鸣:情感之感染……………………………………………5五、升华:人生之哲理……………………………………………6六、永恒:千古之绝唱……………………………………………7注释…………………………………………………………………8参考文献…

2、…………………………………………………………8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赖华指导老师:石群山【内容摘要】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一般咏月诗词的婉转哀伤基调,开创豪放派的先河,全词充满引人深思的哲理。《明月几时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其创作的根由源于对胞弟的思念,短短百余字一个不得志却又豪放狂妄且不失浪漫幻想的形象跃然纸上,其所抒之情不是小我之情而是众我之情,很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其潜藏似轻却重的哲理,足以值得我们穷极一生去探寻。为了探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的种种迷思、幻想、顿悟

3、,本文尝试着浅析了这首名作,探寻它的内涵、情感,浅析它的影响及哲理【关键词】苏轼;《明月几时有》;内涵;情感;哲理;影响古往今来从不缺乏咏叹明月的诗篇,而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疑是所有咏月思人诗词中的精华之作,其难得之处在于一改前人咏月沉闷的基调,给人哲学的思考。上下阕中浪漫的问月更是让这位人们印象中豪放不羁的词人有了几分天真可爱之处,让人不由得想追溯到千百年前的那个月圆之夜,去到这位的大醉遣怀的词人身旁,窥探他似呓语般的千古佳句。一、思念:创作之根由苏轼此词创作的缘由为中秋思人而作,与胞弟分离难聚,中秋月圆之夜望月思人,大醉之后作此词以遣怀,书心中的思念愁苦。《水调歌头·

4、9明月几时有》一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是年苏轼四十一岁。那段时期苏轼因与当朝的当权者王安石的变法政治主张有所不同,自请外放,自此辗转外地当了多地的地方官。此时,苏轼身在密州任职,任期将满,其弟苏辙时在齐州,在李常的幕府里做幕僚,但官家有规定,两人是不能私下相见的,苏轼非常想念七年不见得苏辙。政治的不得意,才华难展,中秋佳节与胞弟难以团聚,苏轼内心忧愁难解,在皓月当空,银辉满地,秋色如水的中秋之夜,苏轼大醉遣怀,使得这首词一开始就是一种低沉的基调。词人一晚都在饮酒,词人并不善饮,欢饮达旦的情况在苏轼一生中并不多见,但也是在这种大醉的特定的生命状态和生命体验下,苏轼面对圆月

5、,触发了词人内心的深埋的情思,触动了内心的万千情怀,使得他的想象力变得如月色一般神奇,超脱,为这首词奠定了浪漫主义色彩。题说“兼怀子由”,不难知道苏轼此词是怀人而作,本来咏月咏别离是婉约词的天地,国人在此方面已有了大量佳作,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但苏轼一出手却能令人耳目一新。苏轼的这首词不同于一般的对月伤怀,更生忧愁的咏月伤离之词,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多了一份飘逸孤零、洒脱旷达的情怀,他没有一味地深陷于消极悲观的情绪,没有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而能在对月的伤怀中求得解脱,能在最后还自己一份难得的达观,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面对。这大抵就是苏轼这

6、首词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二、惆怅:开篇之设问月,一直都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从有文字起就有了关于月的诗句,从来不少对月抒情的诗句,诗词是最好的抒情,而词又最甚。苏轼这首《水调歌·明月几时有》的开篇之问,问得极是天真,极是惆怅,以明月几时有相问青天,一个人只有在惆怅失落之时才会有这么天真的问题,开篇之问,不仅是一种奇思妙想,更是内心惆怅至极的发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并不是苏轼原创,而是从另一个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诗《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处化用而来,苏轼略做了语序上的调节。苏轼稍加点化,便可化神奇为更神奇。苏轼问得幼稚,问得痴迷,问得执

7、着。“明月几时有”在当时是无法给出答案的,即使是现在的科技已经发达到我们可以知道月亮的起源,但仍不得不感叹于苏轼这一问的浪漫,这一问的奇妙。这一问瞬间把我们带入了一种辽阔的天地时空,带入一种虚渺的境界。词人的提问,似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天地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世间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接连前问发问,把对明月的向往之情推向更深。苏轼作此词时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自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