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ID:32395666

大小:50.4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04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_第1页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_第2页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_第3页
资源描述: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运动人体科学概论蛋白质:是一类重要的生物高分子含氮物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成分。必须氨基酸:不能再体内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能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须从外界摄取的氨基酸。水的作用:1、运输养料和代谢物2、调节体温3、促进体内的化学反应4、润滑作用维生素:是一类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和功能各异。分为脂溶性(维生素A、维D、维E、维K)和水溶性(B1、B2、PP、B6、生物素、维生素C)两类。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3部分构成。细胞器:主

2、要的有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管和微丝等。组织:细胞经过分化后出现的形态和机构相似、功能相同的各种细胞群。8大系统:运动、呼吸、消化、心血管、泌尿、神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内环境:细胞不与外界接触,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主要的3种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物质代谢:是指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常伴有能量的合成、转移和利用。物质代谢的三阶段:1、消化吸收2、中间代谢3、排泄肌肉活动的直接物质能源:ATP(三磷酸腺苷)肌细胞内可

3、供ATP再合成的能量主要来自:1、磷酸原功能系统2、糖酵解功能系统3、有氧氧化功能系统糖酵解功能系统:糖酵解是指由葡萄糖或肌糖原经一系列代谢酶的催化,最后形成乳酸和释放能量的过程。运动中三大供能系统活动的关系:10s内有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30---180s由糖酵解功能系统供能,3min以上由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供能。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3部分组成成人骨共206块。青少年不易骨折的原因:有机物和水分较多,无机物相对较少,骨质柔软、骨骼短细,骨中软骨成分较多,弹性和韧性较好。关节:骨与骨之间借一定的组

4、织以一定的形式连接。关节的运动:1、屈伸2、外展内收、3、旋转4、环转5、水平屈伸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1、关节头与关节窝之间的面积差2、关节窝的厚薄与松紧度3、韧带的多少与强弱4、关节周围的骨结构5、关节周围肌肉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1、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2、可减少关节损伤肌肉:每块肌肉都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三角肌: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岗。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腹直肌:起点:趾骨联合和趾骨嵴,肌纤维上面。止点: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前面肱二头肌: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孟于结节,短

5、头起自肩胛骨喙突。止点:桡骨筋膜和前臂筋膜肱三头肌: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孟于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止点:尺骨鹰嘴儿童少年肌肉特点及体育锻炼中应注意是问题:特点:肌肉成分中水分较多、蛋白质等含量少、肌肉细软、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体育锻炼应注意:避免大强度、长时间训练及偏肢体超负荷接受局部力刺激。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1、泛化相2、分化相3、巩固相4、自动化相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是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6、。呼吸活动使人体不断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氧,同时从机体排出二氧化碳。肺通气量:指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肺的气量。氧气从外界到达肱二头肌的路径:氧气从大气---肺部---肺泡---心脏---动脉---肱二头肌外部毛细血管---组织液---肱二头肌组织细胞内部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没收缩与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所泵出的血量。血压:一般指动脉血压,是血液对动脉管壁的测压。标准值:收缩压13.33--16kpa(100--120mmhg)舒张压8--11kpa(60--80mmhg

7、)健康成人的安静心率范围:60--100次/min心率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1、年龄2、性别3、体能水平和训练水平等情况影响运动时合理的呼吸方法:1、减少呼吸道阻力2、提高通气效率,使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增加3、周期性运动和理呼吸,长跑采取2--4个单步一吸,2--4个单步一呼。4、非周期性运动合理呼吸5、合理运用憋气运动时血流量重新分配的特点和意义?特点:心输出量不平均分配意义:1、通过减少相对不参与活动的器官血流,来保证有较多血流分配给运动肌肉。2、血液重新分配对维持一定的动脉压具有重要意义,人在运动时

8、不至于发生血压过低而引起器官血流不足。长期运动训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适应有哪些?1、较好的有氧能力2、心率较低3、心率储备较大影响力量素质的主要生理因素:1、肌肉因素(最大肌肉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肌肉初长度)2、神经因素(中枢驱动、神经中枢对肌肉工作的协调和控制能力、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1、年龄和性别2、雄性激素水平肌肉力量训练的原则:1、超负荷原则2、专门化原则3、合理练习顺序原则4、周期性原则耐力素质训练方法:1、持续训练法:分匀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