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篇一节公开课的启示

反思篇一节公开课的启示

ID:32415873

大小:3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04

反思篇一节公开课的启示_第1页
反思篇一节公开课的启示_第2页
反思篇一节公开课的启示_第3页
资源描述:

《反思篇一节公开课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师天地一节公开课的启示莱阳市实验中学石晓庆上学期为了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视优质课展示活动”的评选,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和谐高效示范课”的汇报活动,探究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途径。备课的前前后后以及讲课的过程,给我很深的触动,让我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了许多的思考: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课堂上老师到底应该怎么教?老师要不要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可是印象中——不管是自己初中时的语文学习,还是毕业后的语文教学;不管是本色的课堂教学,还是公开课的教学演示,诗歌欣赏课大都这样一种模式:课堂上先领

2、着学生读一读,简单地说说意思,然后就是让学生背,最后背过了或者记住重点句就行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小学阶段或初中阶段的低年级,为了语言积累,很实用。可是到了初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亟需提高,面临着与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还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样能行吗?诗歌中优秀的语言要不要引领学生来欣赏?对此老师们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老师认为诗歌教学应以读为主,只要读会就行了;有的老师则赞同我的看法。语文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规定:要引领学生“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具有浓烈的抒情性、高度的概括性、

3、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蕴含着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而学生要很好的理解这种感情,品味诗歌语言就是学生一个不能避开的学习任务。诗人杜甫相当重视语言的锤炼,已经达到“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他的语言本身就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因此,我认为下功夫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既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本堂诗歌欣赏课中的教学重点,还是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主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

4、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标的理念也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激活学生思维,启发他们积极地思考。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教师要为学生的思维松绑,大胆地鼓励他们对文本进行创新解读,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在教授这堂课时,注重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带着作者的情感来理解诗歌语言蕴含的丰富感情。和谐热烈的气氛,适时恰当的鼓励,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激活,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例如,在赏析诗歌

5、语言时,有学生这样回答:“我认为‘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自’写得很好,写出了作者的孤独、无助,表现了当时人们之间感情淡薄,社会风气不好”。太精彩了!!我一听,热烈地为这名学生鼓掌。尽管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可是这个问题对初三学生来说难度不小。预设问题时,我就考虑到学生难以理解而放弃,未曾想竟然被学生自己探究出来。还有一名学生在回答我预设的问题“杜甫为什么而叹息”时,竟产生了这样的答案:“他叹息自己年纪大,没有本事,无力解决这种状况”。多么深刻的理解!!理解这个问题需要联系杜甫远大的政治抱负、一生的坎坷遭遇以及写这首

6、诗歌的写作背景来思考。联系如此广泛的问题,本来打算由教师重点讲解,最后竟被学生自己分析出来。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力是多么巨大!只要我们老师重视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他们的思维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精彩就会经常充满我们的课堂!“打铁先得自身硬”,一位老师要做到引领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难!而要在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旁征博引、收放自如,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开阔的信息视野,更难!在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时,尽管我也早就知道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7、,可老实地说,只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诗歌中到底蕴含了诗人怎样丰富的复杂的内心情感?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到底表现在何处?为什么忧国忧民一直是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对于这些问题,我也回答不清。我知道自己的这碗水太浅,我的所谓“一桶水”,在今天看来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于是带着问题,我查阅了很多的学习资料——杜甫远大的政治理想,杜甫穷困潦倒坎坷不幸的一生,杜甫诗歌创作与安史之乱的联系,杜甫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这一番学习下来之后,我感觉自己大长见识,受益匪浅。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博学多才是多么的重要!教

8、学相长,厚积才能薄发,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有“一桶水”,而应该是“一潭活水”,难怪新课标要求老师要“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两句诗,恰恰是对我们教师自身素养的要求。一节公开课不仅锻炼了我许多,也让我感受颇多。作为老师到底应该怎样对待教材?应该怎样完成教学任务?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