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ID:32436058

大小:4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4

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_第1页
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_第2页
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_第3页
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_第4页
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第9卷第2期2009年2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Vol·9,No·2Feb·2009收稿日期:2008-12-22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08B07)及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第一作者简介:孙毅(1978-)男,江苏南京市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孙毅1,2,陈朗1(1.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2、;2.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上海200083)摘要:本文首先扼要介绍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框架,着重分析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机制,进而提出外语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即是向全体学生讲授这种学术工具。关键词:语法隐喻;理论建构;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09)02-0096-05TheTheoreticalConstructionofGrammaticalMetaphorandItsReflexiveFunctionsforForeignLanguageTeachingSUNYi1,CHENLang2(1.CollegeofFo

3、reignLanguage,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310023;2.GraduateSchoo,lShanghai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Abstract:ThesuccinctlyintroducestheoveralltheoreticalframeworkofgrammaticalmetaphorofHallidays'functionalgrammarandanalysesthekeymechanismofnomina

4、lizationinparticular.Itfurtherarguesthatitisoneoftheessentialtasksforforeignlanguageteacherstoimpartthisacademictechniquetoallstudents.Keywords:grammaticalmetaphor;theoreticalconstruction;foreignlanguageteaching一、引言功能语言学创始人、悉尼大学名誉教授韩礼德从语言进化的观点出发,从语言元功能的视角考察了语法结构于语义的体现关系,把语言的各种功能归纳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

5、和语篇功能三大“纯理功能”或“元功能(metafunction)”。韩礼德于1985年在《功能语法入门(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一书的最后一章,从研究词汇隐喻入手导入了语法隐喻的概念。韩礼德简要地说明了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的差别:词汇隐喻是“向下”看,即特定表达在意义上的变异,而语法隐喻是“向上”看,即特定意义在表达方式上的变异。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替代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语法隐喻包括概念语法隐喻(ideationalgrammaticalmetaphor)和人际语法隐喻(interpe

6、rsonalgrammaticalmeta-phor)两大类别,而后者又分为语气隐喻(meta-phorofmood)与情态隐喻(metaphorofmodality)两种形式。部分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法隐喻还应包括语篇隐喻(Thompson,1996;胡壮麟,2000)[4][9]。语法隐喻理论的创立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理论对隐喻的桎梏,丰富了隐喻的概念,为隐喻的重新界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语法还隐喻理论将隐喻研究与语言功能联系起来,为语篇分析和文体研究搭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国内部分学者从语法隐喻的性质、类型、功能、体现形式、运作机制等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朱永生

7、等(2000)[14]对语法隐喻理论依据及其对当代隐喻研究的贡献和意义予以阐述;胡壮麟(2000)[9]对语法隐喻理论框架中的某些不彻底性提出商榷;常晨光(2001)[6]对韩礼德人际语法隐喻的深入探讨;范文芳(2001)[9]讨论了不同语体中语法隐喻的表征;刘承宇(2005)[12]考察了概念语法隐喻中级转移具有逆向性的特点。还有学者将语法隐喻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金娜娜等(2004)[11]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不同的受试对一致式和隐喻式的语篇识解存在差异,语法隐喻方式有利于认知效果的获得。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