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文】数学课件《方程》.ppt

【5A文】数学课件《方程》.ppt

ID:32474172

大小:1.01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2-06

【5A文】数学课件《方程》.ppt_第1页
【5A文】数学课件《方程》.ppt_第2页
【5A文】数学课件《方程》.ppt_第3页
【5A文】数学课件《方程》.ppt_第4页
【5A文】数学课件《方程》.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5A文】数学课件《方程》.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方程》说课课件【说教材】一、说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方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为了使学生体会方程是拥有平衡的内在相等关系的等式,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相等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相等关系。教材非常重视对相等关系的挖掘和描述,为后面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2、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教材处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基础是“字母表示数”,结合教材的情境,。将教材当中的静态的图片转化为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知到方程中所蕴含的等量关系,并且,加入了不等式的教学,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明确了“什么是等式?”,接着,在通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和“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对比,使学生更加明确了方程的意义。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说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

3、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演示操作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1、演示操作法:通过动画演示情境,学生直观地了解方程的意义。2、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3、引导发现法:当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老师及时加以引导,从而发现新的知识。说学法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

4、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说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部分。1借助天平,逐步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1)    借助动画演示天平体会等式的含义,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实现了从等式到含有等式的方程的链接。看图填空x=20=

5、2下图与上图比较,有什么变化,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为什么?(2)以情境为主线,促进学生对方程意义的了解;本节课,为了实现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我创设了以下3个情境:情境1:是由天平感受等量关系,很直观具体,其作用是让学生初步建立代数的思想,并能运用这一思想,用等式表示出比较简单的等量关系;情境2:作用是引导学生去建立相等关系,并利用例1中初步建立的代数思想来写出相应的含有字母的等式;情境3:则侧重让学生从情境中寻找相等关系,不等关系,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三个例题各有侧重点,而且是层层递进的,其等量关系逐渐复杂,得到的方程难度逐步加大。2、教学探寻方程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

6、延。通过三个情境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课件演示集合圈的形成,从而归纳总结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通过两次分类、比较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生活应用在练习应用环节,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方面的习题,并且层层递进。让学生切实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说板书设计为了有效构建模型,把方程的特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归纳方程的概念,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因此将设计出下面上课要做出的板书。  这

7、种设计既体现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渗透了探究新知的思考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之,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重点考虑了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对本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