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ID:32494386

大小:617.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2-08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_第1页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_第2页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_第3页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_第4页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7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尽管有预防措施和宿主防御功能,但细菌感染性疾病经常发生。因此,快速、准确地作出病原学诊断,有助于制定正确的防治方案。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采集合适的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验,在确诊病因上极为重要。特异性防治是应用获得性免疫的原理,给机体注射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包括类毒素)、抗原编码基因或特异性抗体血清等,使其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以达到有效防治感染性疾病的目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治疗主要是采用抗菌药物,但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日趋严重。第一节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

2、断主要包括以检测致病菌及其抗原、产物或核酸为目的的细菌学诊断,以及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为目的的血清学诊断。一、细菌学诊断(一)标本采集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取决于临床标本的质量、采集时间及方法、实验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及经验。临床医生应该知道何时和怎样采取标本,需作哪些实验室检查,以及如何解释结果。为提高致病菌检出率,避免诊断错误或漏检,标本采集与送检过程应遵循下列原则: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患者正常菌群或外界环境中杂菌污染标本。采取局部病变标本处,不可用消毒剂,必要时宜以无菌生

3、理盐水冲洗,拭干后再取材。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伤口或体表分离可疑致病菌时,应与其特定部位的正常菌群及临床表现一并加以考虑,因为目前内源性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2.根据致病菌在患者不同病期的体内分布和排出部位,采集不同的标本(表7-1)。例如流行性脑膜炎患者取脑脊液、血液或出血瘀斑;伤寒患者在病程第1~2周内取血液,第2~3周时可取粪便。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表7-1临床标本中常见病原菌临床标本常见病原菌血液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

4、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菌、流感嗜血杆菌咽拭子A群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痰结核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百日咳鲍特菌、嗜肺军团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脑脊液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粪便志贺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艰难梭菌、脆弱类杆菌尿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生殖道分泌物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梅毒螺旋体、阴道加德纳菌、白假丝酵母菌伤口

5、及脓肿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产气荚膜梭菌、脆弱类杆菌胃窦和胃体粘膜幽门螺杆菌3.应在疾病早期和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否则可能需停药数天后采集,或者在分离培养时加入药物拮抗剂。4.标本必须新鲜,采集后尽快送检,尤其是检测抵抗力弱的细菌。若不能立即送检,应将标本置于特殊的转运培养基中,低温保存,以减缓致病菌的死亡,阻止杂菌的过度生长。送检过程中,除不耐寒冷的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要保温外,多数菌可冷藏送运。(二)致病菌的检验程序主要有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

6、、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有的尚需作动物试验等。细菌学快速诊断新技术主要有核酸杂交(nucleicacidhybridization)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等。敏感性、特异性和检测效率是影响临床诊断程序选择的重要因素。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法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致病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和染色特点。凡在形态和染色性上具有特征的致病菌,直接涂片染色后镜检有助于初步诊断。例如痰中查见抗酸性细长杆菌,脑脊液或淤血点中查到肾形成双排列的革兰阴性

7、球菌,脓液中发现革兰阳性葡萄串状球菌,或咽喉假膜中有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时,可分别初步诊断为结核分枝杆菌、脑膜炎奈瑟菌、葡萄球菌或白喉棒状杆菌。此外,尿沉渣中发现优势菌类,或长期腹泻患者粪便中发现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等优势菌,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在直接涂片后,以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出现有发荧光的菌体就是欲检验的细菌。例如粪便中的志贺菌、霍乱弧菌,以及呼吸道标本中的嗜肺军团菌和百日咳鲍特菌等可用此技术快速检出。染色或不染色标本的形态学检查法较为简便、快速、价廉,为临床

8、检验所常用,特别是有的细菌尚不易进行人工培养,或培养时周期较长,只能通过直接涂片染色并结合临床确诊。但是,直接涂片镜检法的敏感性不及分离培养法。2.分离培养有很多种类的细菌在形态、排列方式和染色性上不能区分,需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这是确诊细菌感染性疾病最可靠的方法(金标准),并有助于选用抗菌药物及评价疗效。由于各种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有所差异,所采用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也不尽相同。从无菌部位采取的血液、脑脊液等标本,可直接接种至营养丰富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从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