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造就华夏人

时代造就华夏人

ID:32526063

大小:64.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1

时代造就华夏人_第1页
时代造就华夏人_第2页
时代造就华夏人_第3页
资源描述:

《时代造就华夏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时代在就华夏人生活被一个个异样的时代赶着不停的往前走,一代代华夏人紧紧跟随着时代的脚步,总是在仰望美好,追求创新,崇拜伟大。在时间的流里或许你只是在做自己,但在不经意间达到了一个高度,从此便被时代铭记,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积淀。五千年的华夏史,让我们不得不敬畏时代所积淀下来的那些经典,让我们不得不崇拜时代所积累的那些财富。与其说人们在改变世界,不如说是时代早就了一代代伟大的华夏人。狄更斯的《双城记》里面的最著名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何尝不是这样。这是最好的时代,老一辈的人

2、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物质优越的新环境;这是最坏的时代,在如今竞争的社会洪流中,一不小心就会被淹没,不留一丝痕迹。21世纪是人才纵横的时代,渺小的一个人就像一粒飘在河里的沙子,随时都有沉淀的可能,只有将目光放远,投向大海,才知道什么是博大。不断前进,不断突破,未来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可以改变的世界。让我们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来进一步解读时代是如何造就了代代华夏儿女,在时代中华夏人是怎样坚强的奋斗的。测量工作者——张肇基现在科技总是逃不出“核”,无论工业、战争,“核”都是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标杆,我国在60年代就成功试验了“两弹

3、一星”,当时距美丽的青海湖不远的有一片草原叫金银滩,是我过第一个核武器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基地,而当时年亲有为的张肇基就在此工作,而且是最艰苦的测量工作。在当时,这是国家的绝密工程,对外名称为“国营211厂”所在这里工作的人,邓稼先,朱光亚等著名科学家,都为了保密而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隐姓埋名艰苦奋斗。金银滩上的211T,3200米得高原,水烧不到沸腾,饭煮不到全熟,风雪冰雹,气候多变,自然环境十分恶略。测量工程大都在户外,没有路的草原上100人只有一辆卡车,于是张肇基他们就扛着经纬仪,水准仪,平板仪不行出宫。

4、而测量要求十分严格,一是工期紧迫,而是成果必须准确无误,一旦出了一点微小的差错就会影响全局,211厂内“公、检、法”齐全,犯了罪就地服刑,因为涉及保密,不可押送厂外。经管如此,张肇基依然带领大家严格,认真,乐观从事,不计报酬,时刻想念的就是保质保量万无一失地完成这史无前例的“绝密”而光荣的任务。粗鲁统计,完成精密测量控制网200平方公里,施测1:1000和1:2000地形图约100平方公里;施测精密施工方格网月3平方公里;施测精密水准约300公里,还有总厂,福利厂,福利区,8个分厂的施工,定线,放样的测量工作……..

5、我过的原子弹和氢弹反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研制爆炸成功。这与张肇基他们这一波测量员是分不开的。一个测量工作者,看似那么的不起眼,却在一项浩大的工程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螺丝钉。放眼整本书,放眼整个华夏,有多少这样的工作者,相比那些光鲜靓丽的偶像,他们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崇拜的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国达陈国达老人家02年以90岁高龄,同时半身神经麻木,左手臂瘫痪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同时承担中国科学院等上级部门下达的重大科研题目。另外,他仍忙里抽闲进行这博士生的指导工作。试想一下,90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是在家看着自己的重

6、孙子、孙女,慢慢地等待着自己最后的时间消耗完?还是会像陈国达院士那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最后的时光为大家照亮前进的道陆呢?我想99%的人都会是前者吧。没错,就是这样一个老人,一个半身麻木且左臂瘫痪的老人家,为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在小的时候就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熏陶下,励志做一个对国家、对名族有所贡献的人。他个人一生所信奉的一条公式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而为了这个“成功”他所付出的,很多都是我们不知道的。接下来我就说说他在文革时期所遇

7、到的一些事情,因为这些事例对我的感触真的很大。袁隆平碰到第一次严重的打击是在文革初期,他所培育的初代实验苗在一夜之间全部被红卫兵损毁,这对于刚刚起步的杂交水稻事业无疑是当头一棒,据描述他当时的心情就像是遭到了晴天霹雳一样。但是,他将残苗收集起来藏在臭水沟里,白天去看批判他的大字报,而晚上则去看看他残余下来的实验苗。幸运的是,他所藏匿的实验苗最后活下来了,1968年,他用残存的实验苗发展出了最初的两块试验田。但上天的捉弄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考验仍然继续着。同年5月19日,袁隆平的试验田又被红卫兵们全部扒光,袁隆平忍着痛在

8、田边找到了几株残苗回去继续培养。后来,为了躲避试验田被毁灭的悲剧,袁隆平与1968年带着助手到云南去育种。师生三人从劫后余生的秧苗中,选娱乐三株雄性不育株,继续研究。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次会面临的是突如其来的天灾。1970年1月2日凌晨,峨山县发生了7点2级的地震,波及育种的元江地区也在5级以上。房子左右摇动,天花板上的石灰也开始下落。此时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