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说德说道德

说道说德说道德

ID:32530758

大小:69.3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1

说道说德说道德_第1页
说道说德说道德_第2页
说道说德说道德_第3页
说道说德说道德_第4页
说道说德说道德_第5页
资源描述:

《说道说德说道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说道说德说道德太极玄生(2009.10.30)开展全民道德教育,必须对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什么是道德?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要能讲明白、讲透彻,不然就是以盲带盲。而这几个概念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似乎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本文就个人对道德的理解,谈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家理解道德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道道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自有文字记载,就出现了这个字。翻开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几千年中华文明史,对道的诠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仔细分析这些说法不难发现,都是结合当时社会的状况提出的,也可谓是与时俱进了。(一)追古溯今看论道。1、从字义上分析道。“道”,从“首”、“走”,“首”上面是一“--(阴)”一“一(

2、阳)”相叠,下面是“自”,自是人的自性、本性。也就是说人的自性,在阴阳规律的压抑、制约下不自由,这个问题是人生的“首”要问题,研究、探讨、解决这个人生的首要问题,就是道。2、道为道路,引申为规律。道的初义是道路。《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指有一定指向的、把人们的行为活动导向某一方向的道路,即人物所必经由的道途。引申为人物所必遵从的规律、必恪守的原则、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等。《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阴阳的矛盾运动,便是道的规律。韩非在《解老》中作了明确的表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是各种具体事物的规律(万理)的总合,即事物的

3、总规律。3、道是万物的本体或本原。老子把具体可言说的道与恒常的道区分开来,使道具有形上学的特征。“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便成为万物的老祖宗,或赖以存在的根据。在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的逻辑结构中,本体论与生成论是统一的,所以道又被规定为“万物之母”。《管子》四篇把老子先天地生的虚托之道,拉回到天地之间,与气、物相联系,认为万物以生、以成,都依于道。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质,便是本体;作为世界万物的生成者,便是本原。后来,《庄子》着重发展了道的生成论,《荀子》发展了道的本体论。两者亦互相渗透。4、道为一。在道与气、物等相结合的过程中,老子“道生一”的命题得到了改造。《吕氏春秋》和《黄

4、老帛书》撇开了加在混沌太一之上的虚无之道,还道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原始混沌状态,道便是一。《淮南子》进一步把“道生一,”改为“道始于一”,一就是无形的混沌。认为在“一”之前没有一个较“一”更根本的东西作为万物的根本。5、道为无。秦汉时以道为混沌未形的客观实体,而王弼则认为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无形无名的道为本,有形有名的物为末。只有“穷极虚无”,才能把握道的本性。在王弼那里,以道为本也就是以无为本。6、道为理,为太极。道学家以求道为自己的中心课题。以道为理,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从本体意义上说,道是无声无臭的理,道与理同为形而上,与器、气等形而下之物构成对应关系。其二,从伦理纲常意义上说

5、,道就是君臣、父子、夫妇之理,理是君臣、父子、夫妇等级关系的反映,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等伦理道德规范。道与太极同体而异名,并不是两个东西:道体的极至叫做太极,太极的流行叫做道。在程颐和朱熹的哲学逻辑结构中,道、理、太极同为最高范畴,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7、道为心。心学家把程颐、朱熹的本体“道”融于主体“心”之中,杨简发挥陆九渊的“道未有外乎其心”的思想,认为“人心即道”。王守仁反对程、朱分道与心截然为二,便提出心与道合一无二的思想,主张“须从自己心上体认”道,毋须向外求索。8、道为气。程颢和程颐不同意以阴阳之气为道,而以所以一阴一阳者为道。张载打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

6、而下者谓之器”的拘限,认为“由气化,有道之名”,道是气运动变化的过程。王廷相认为有形、无形是气的表现形态,亦是道的显与归(隐)的不同状态,道与气为同体范畴。戴震认为阴阳二气是“道之实体”。9、道为人道。自先秦以来,便把道分为天道、地道,人道,为三才。天道是指阴阳,地道是刚柔,从宇宙自然万物立论;人道是指仁义,从社会人际、道德伦理立论。中国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人,赋予道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涵义,突破了道的传统内容。严复称“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用自由、平等、博爱规定道。孙中山又把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也。人道主义,主张博爱、自

7、由、平等,社会主义之真髓,亦不外此三者,实为人类之福音。”以上对道的理解与看法,都是从不同层面对道的诠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对与错的说法。站在宇宙全维的高度和站在天地人的高度论道,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古人受信息传播的限制,接受外界的信息较少,出现片面看法是很难避免的。我们现在有条件,研究各个时代、各门各派的看法,不难得出结论:所有这些看法,都没有跑出《道德经》对道的论述。《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