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常识+陈嘉应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应

ID:32534125

大小:469.00 KB

页数:133页

时间:2019-02-11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应_第1页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应_第2页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应_第3页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应_第4页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应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  《哲学科学常识》前言  作者自序  我有很多困惑,很多问题。思想对生活有什么意义?更明确一点儿,理论对生活有什么意义?例如,伦理学教人为善吗?如果一切理论皆是灰色只有生命之树常青,那怎么竟会出现理论这种东西?这些思考带向希腊,思想的理论形态大概是在那里出现的。希腊哲人曾尝试为世界提供理性的整体解释。然而,那是不是太遥远了?看起来,哲学自负的工作早已被科学接了过去,哲学也许已经寿终正寝。然而,科学在何种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对世界的整体解释?现在想弄懂任何一门科学分支都需要很多年的专门学习,谈何整体画面?远为根本的是,科学把心灵留在了画面之外,科学世界观没有为喜怒哀乐美丑善恶

2、留下席位。那么,我们有两套真理――科学真理和生活的真理?柯瓦雷质疑说:两套真理,那就是没有真理。真的如此吗?也许真理是在不同的层面上显露?也许我们凡人从来只生存在断续相连的局部真理之中?一个疑问带到另一个疑问,往往,不断的追索又把我引回最初的疑问。问题互相缠绕,疑惑互相渗透,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明确性呈现出来。哲学思考难得产生值得付诸文字以与他人分享的果实。就算出现了几个有意思的想法,把这些想法表达清楚连贯成章也非易事。这本小书以眼下的形式开始动笔,至今也在五六年以上了。每一节刚刚写成,就又抹去重新写过,不知凡几。摆在眼前的这一沓稿子,仍百般不满意。但出于种种外部的考虑,现在就要把这本

3、小书付印。眼下这本小书,既不是一个开端,更不是一个结论。它只是我行在困惑中的一些片断思考,为了付印多多少少按一个主题组织起来。这个主题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各自和常识或曰自然理解的关系。沿着这条主思路,上篇先粗略回顾了哲学方式的整体解释到科学方式的转变。下篇分专题讨论实证科学对经验的关系,科学概念的特征,科学的数学性质,预测、假说和实在问题。最后一章集中讨论常识、科学、哲学三者的关系,有点儿像个小结。这本小书大量借用了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但它并不是一本科学哲学方面的论著,对科学的内部理论结构无所发明。我关心的是哲学的命运,或者,思想的命运。按设想,这本小书是两部中的前一部,后一部正在写

4、作之中,从还原论展开对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性质的探讨,结之以对道理和真理的思考。本书很多章节曾陆续发表,这些章节在纳入本书的时候都做了大量修订。引文按我自己的旧例,若手头有中文译本,就标中译本书名页码,以便读者查找所引书;译文却可能是我自己的,这有时是因为对现有中译本的译文不够满意,有时是因为在本书的行文中有些译名需要统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引文则通常只标出TheLoebClassicalLibrary版本制定的边码,译文多采自王太庆、汪子嵩、张竹明、苗力田、王晓朝、徐开来等学者,有时参照英文德文译本乃至希腊原文稍作改动。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科学世界与日

5、常世界的分合”〕的成果,在此对教育部的支持表示感谢。我还要感谢华东师大和童世骏教授,感谢卑尔根大学和希尔贝克〔GunnarShirbekk〕教授,他们为我安排了在卑尔根大学做三个月的研究交流,使我得以专心为本书定稿。不少朋友和学生总认为我在做什么重要的工作,我将错就错,受到鼓励。妻子和女儿不觉得我在做重要的事情,但既然我爱做,她们就支持,这种支持当然是最重要的。感谢简宁张罗本书的出版,书稿完成后,他读了一过,说是像读小说。这话大概是批评,但我误听成了夸奖。我始终没学会用完全学术的语言来写作。  作者简历  男,生于上海,长在北京。文化大革命两年后到内蒙突泉插队。77年考入北大西语系读德语。翌

6、年考入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读西方哲学。毕业后留校。84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系读博士学位。90年毕业后在美国和欧洲文化机构打工。93回国,翌年回北京大学执教。2002年转到上海华东师大继续教书。主要译著: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万德勒,《哲学中的语言学》。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从感觉开始》(又名《思远道》),《泠风集》,《语言哲学》,《无法还原的象》。  内容简介  一本像惊险小说一样刺激、好看的哲学著作哲学一开始是要寻求真理,理解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哲学理论的“道理“从常识(或常情)而来,并对它们加

7、以组织,成为连贯的道理系统,哲学家们在用自然语言构筑理论体系,相信他们能以此解释所有的现象。反观哲学,几千年来所有寻求普适的努力都归于失败,这也许恰恰是因为哲学是如此仰赖常识(常情)的缘故,哲学体系是在常情与自然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科学家就有所不同了,他们先是把日常经验归约为“实验”,并用精确严密的定义塑造一门新的逻辑——数学语言,这门语言超出了纷繁多样的生活世界,也正因如此,一个具有强大解释力的普适的理论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