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6月修改稿)

“国内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6月修改稿)

ID:32537019

大小:82.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1

“国内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6月修改稿)_第1页
“国内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6月修改稿)_第2页
“国内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6月修改稿)_第3页
“国内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6月修改稿)_第4页
“国内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6月修改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内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6月修改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国内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一)课题研究目的,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1、研究目的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内各类媒体的全面发展,其中受益最大的当属电视媒体。一直以来电视都是提供大量新闻、电视剧、文艺等各类节目的主流媒体,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心理学上把在职业环境中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综合症称之为职业倦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各种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心理状况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存在着思想压力过大、价值取向多元化、个性强、合作意识

2、淡薄、信仰缺失、职业道德受到挑战等问题。基于专业所学,联系工作实际,在导师的指导下,本人选择了“国内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论题,希望推进对此问题的研究,为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一点来自心理学方面的建议与支持。2、理论意义(1)填补国内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研究的空白。“职业倦怠”理论从其产生至今30多年来,己在国外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在国内也正被人们关注,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将研究对象关注在教师、公务员、医生、导游等群体,关于大众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尚属少数,关于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基本是一个学术空白点。本文以xx电视台工

3、作人员为调查研究对象,填补了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研究的空白。(2)有助于丰富职业倦怠实证性研究内容,推进我国职业倦怠的学术研究。本研究以电视媒体从业人员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大众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理论的不足,不仅可以为研究我国大众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提供参考,还可以为建立与之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证支持。3、现实意义(1)探索影响电视媒体发展的因素以促进大众媒体的健康发展。(2)有助于稳定国内电视媒体从业人员队伍,提高国内电视媒体的质量。(3)引起社会对职业倦怠的重视,促进国内电视

4、媒体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4)国内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的研究,为电视台管理者提供调动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方法。4、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1)国外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职业倦怠”理论是美国学者费登伯格于1974年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正式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理论产生至今30年来,在国外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并有较深入的研究。首先,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职业倦怠。有费登伯格的精神分析观,马斯乐的社会心理观,奎内思的组织观,萨若森的社会历史观,特别是表马斯乐制作的倦怠量表MBI(MaslachBurnoutInventory)被此后的研究者认为是最有代表性

5、的倦怠问卷。而Kimetal.(1996)研制的工作压力问卷量表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工作压力源调查量表。其次,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现了相关研究的重要价值。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已延伸到更多的领域,西方各种心理学流派从不同视角对职业倦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其观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临床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组织观点和社会历史观点。临床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费登伯格。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费登伯格是从临床角度理解倦怠的,他侧重于描述和解释职业倦怠的症状

6、、病因、临床过程等。社会心理学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马乐斯和佩斯。他们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对倦怠现象进行研究,更加注重实证研究。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个体因素,还涉及到其他可能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如压力、组织公平、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等。还企图通过相关的研究,找到职业倦怠的具体成因。马乐斯对于职业倦怠的定义也最为人所引用:“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这一定义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多维度概念,即倦怠感包括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无效感。其中,情绪耗竭反映了职业倦怠感的压力维度,描述了个体感到自己有效的身心资源过度透支,表现出没有精力、过度疲劳

7、等现象;非人性化反映了职业倦怠感的人际交往维度,描述了个体以一种负性的、冷漠的或是极端逃避的态度去面对服务对象或工作,表现出易怒、消极、缺乏情感投入等现象;个人无效感则反映了职业倦怠感的自我评价维度,描述了个体感到无能、工作没有成效,表现出士气低下、缺乏成绩感等现象。这个多维的概念,不仅精确地描述了倦怠感中的压力成分,而且还考虑了由压力所导致的个体对他人和自我的反应与评价,因而也就奠定了其在职业倦怠感研究中的主导地位。马乐斯认为职业倦怠三因子中,情感枯竭最先出现,然后是去个性化,最后是低成就感。三个维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