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生活中如何修行

之四生活中如何修行

ID:32542249

大小:435.8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1

之四生活中如何修行_第1页
之四生活中如何修行_第2页
之四生活中如何修行_第3页
之四生活中如何修行_第4页
之四生活中如何修行_第5页
资源描述:

《之四生活中如何修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佛法基础学习之四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一、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我们许多人常常把座上修法与座下的日常生活打作两头。上座时,很想把座打好,拼命用功,而下座时,就像放风,就放野马了。这样用功,要想真正修好,以至成就,不可能的。真修行人,是不肯放过每时每刻的。比如某些人,一边着急修行没多大进步,一边又在自己的身口意上违背佛法,与戒定慧不相应,如做起事情来及其言行举止,老是匆匆忙忙的,心念老是往“下一个、下一个”去捕捉,而不是从容地观照当下,用心于当下,立足于当下,本想抓紧时间的,结果每一段可以利用的时间都被你浪

2、费了。修行就在时时处处。每天都匆忙,结果一年下来却没有多大收获,是不是很冤呢?你平时从容一点,就是在修定力;细心一点就是在修慧力;散漫、急燥就是与定相反;粗心大意就是与慧相反;糊糊涂涂过日子就是随顺无明、增长无明;知善恶是慧;不随着去,是定;看得破、放得下,是定慧等持。总之,事事都能成为修行。不是一下子都看得破、放得下,那就一件事一件事地来,不怕起步晚,就怕不起步,不怕走得慢,就怕止步不前。人生短暂,时间不等人。很多法门都有自己独到的在座下用功的方法,不妨集中起来看一下,既能全面完整地作个了解,

3、也便于我们根据自身的根器条件来作个选择。一、声闻四念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及慈悲观、因缘观等。(具体的观法在前面已说过。7这种观法很实际,但真正能做此观并得到受用的的却很少。不是真修行人,往往都是搞个业余爱好,常常浮游在表面,不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用功。)二、天台宗:1、呵五欲(色声香味触)(许多人以为念念佛、打打坐、读读经才叫修行,而不知道,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念佛、打坐、读经都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真实受用,生老病死时能派上用场。平时不修,真正用功

4、的时间又有多少呢?单说呵五欲,别说呵了,许多人连想对抗五欲的一点意识都没有,还时常想如何吃得更美味,过得更享受。这种修行,能成就什么?)。2、弃五盖(贪、嗔、睡眠、掉悔、疑)。3、调五事(食不饥不饱、睡不节不恣、身不宽不急、息不疏不数、心不沉不浮)。(这几样都是非常实际而实用的修行,真修行人应该明白这些。)三、华严宗: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现在做理观的很少了,持理而观,即是以理入事,以达理事融通无碍。)四、密宗:持咒、梦观等。五、禅宗用功法:观理、观心、参话头、参公案、觉察、休息、泯

5、心存境、泯境存心、泯心泯境、存境存心、内外全体、内外全用、即体即用、透出体用。六、净土宗:持名念佛,忆佛念佛、实相念佛等等。七、反省法:不7限诸宗。一早一晚行之。针对自己近段时间的毛病,早警示,晚对照,反省一天所为有何过错,做得如何。这也是比较切实有效的一个方法。座下用功的方法很多很多,这么多宝贝,却没有多少人拾取而加以实际运用,大多数都把心用在“六道轮回功”上去了,所成就的自然就是六道轮回了。修道人若是座上认真用功,座下也择一法而老实用功,可以说,没有不成就的,那真是“万修万人去。”二、略说加

6、持的实际运用目录:1、佛法理论――心境不二。2、现实实验――水结晶现象3、中国民间俗话――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4、实际运用的一些方式5、相互关系1、佛法理论――心境不二善心――善相――善境,恶心――恶相――恶境,脸如是,水如是,山河大地亦如是!从梦境可知:心即境,境即心;心离境无,境离心无。故言:万法唯心。心外有法,是为外道。现境乃业果,业果有业因,业因前世造。现世起现因,现因造未来果,同时影响现世业果。说心境不二,除了梦,为何当下心与当下境不相应?外境与我心毫不相干?唯识宗早说过:此7乃不

7、相应法。即是说:心之现境乃细相,是八识之相分,而当下能摄六尘之六根,乃八识见分又见分(意识)的粗相,故不相应,即不可觉知之意。若功夫到家,回归八识见分,自然能觉知,现境正是自身心念所现之妄相,正如梦境。加持,就是由浅心意识对深心的作用,即影响识田种子以改变业果。改变的程度与作用者的能力成正比。到了佛,才能达到究竟的心境不二。2、现实实验――水结晶现象  贴一个善意的符号在水杯上,结晶出来的图案是美丽的;贴一个 恶意的符号在水杯上,结晶出来的图案是丑陋的。现象结论:心念能影响物质;善与美相应,恶与

8、丑相应。符号虽是物质的,而符号就是人意识的产物,心念的全权代表。无此心念即无此符号。所以,贴一个“谢谢”等善意的信息在水杯上,就是一个粗浅意识的善心对深细“心相”的作用,是现世业因对业果的反作用,也是作为一分业力的力量的体现,是心境统一不二的一分体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到了佛,即能究竟心境不二,即缘起而性空,即性空而缘起。大阿罗汉或大菩萨也能想什么有什么,物就是他的心了,只是不如佛圆满。73、中国民间俗话――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中国传统文化以周易为根,可以说是中国的唯识。“无极生太极,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