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节外生枝”而精彩-案例

课堂因“节外生枝”而精彩-案例

ID:32575298

大小:73.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2

课堂因“节外生枝”而精彩-案例_第1页
课堂因“节外生枝”而精彩-案例_第2页
课堂因“节外生枝”而精彩-案例_第3页
课堂因“节外生枝”而精彩-案例_第4页
课堂因“节外生枝”而精彩-案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因“节外生枝”而精彩-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课堂因“节外生枝”而精彩—巧用初中科学课堂非预设生成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背景: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只要课堂存在,教学意外就必定伴随其左右。课堂是活的,即使最充分的预设,也有“节外生枝”的动态生成.结合初中科学课堂中的教学实例,探求如何巧用教学机智,合理运用生成性的课堂资源,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使教与学的活动体现真正的精彩。案例描述:一、当实验失败时……案例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浙教版科学八下《空气》)讲完空气中有什么成分之后,我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简单的仪器,粗略地测定出空气中氧气大约占了多少体

2、积?讨论完实验方案,我让两个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来演示实验,可是在学生完成这个实验后,意外发生了:瓶内进来的水还不到十分之一(正确应是五分之一),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还有学生在大声地嘲笑做实验的两位同学。两位同学一下子脸红了,眼巴巴地看着我。实验的失败连我也没有预料到,再看着下面哄笑的学生,我思考着如果“收拾烂摊子”。按进度,本来这时候应该从这个实验获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然后再了解其他各种成分的含量,最后再了解一下空气的用途,这才刚好是一堂完整的课啊。可是现在……思考片刻后,我意识到此时切不可

3、草率收场,更不可“糊弄”学生,因为这时学生可能比平时更专著地看着教师,因此老师更应沉着、冷静,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我回过神来。我把目光投向刚刚笑得很大声的几位同学,问到:“到底是我们实验失败了,还是其他的科学家错了?”“当然是我们失败了”同学们不加思索地回答道。“难道科学家就不会错?如果是我们失败了,那我们又是哪里做错了呢?”教室内笑声停了。有的同学限入了沉思,有的开始轻声讨论。过一会儿,我发现刚才演示的一位学生红着脸,首先举起了手,我心里暗暗高兴,马上请他发言。他说:“我猜想可能是刚刚我

4、们把燃烧匙伸得太慢影响了实验结果。在瓶塞盖紧前,瓶内空气已从集气瓶内受热逃走了一部分。这样瓶内的空气就少了一些,自然里面的氧气也就少了一些。”有几位同学不住得点头称是,我也露出赞许的笑脸,课堂气氛又开始活跃起来。刚刚“主刀”做实验的另一位学生高高地把手举起来,看来他也有话要说。“我觉得他提出的意见虽然有道理,但是无论多快,从燃烧匙点燃伸入到塞紧瓶塞总是需要一段时间吧,所以这个实验失败是不能避免。”这时,班内的智多星站了起来,有条不紊地说道:“我有个办法。我从课外书中知道白磷比红磷着火点低,会自燃的。我

5、认为本实验如果把红磷换成白磷,让它自燃,也就不用打开瓶塞把燃烧匙拿出来点燃后再伸回去了。这样小王的这个问题自然就可以避免了。”生1:“我反对。白磷着火点再低,总比室温高吧,它怎么会燃烧起来呢?”智多星:“会燃烧的,我看过白磷在空中自燃的实验。真不行,还可以放在热水中加热一下,一定能行。”生2:“我觉得应该让集气瓶冷却得更充分一些再放开夹子。”生3:“我觉得如果我们换一个体积更大一些的集气瓶,这样实验误差会小一些。”生4:“我觉得除了这些之外,我认为塞子一定要塞紧,不要让气体在燃烧时从缝隙中逃走了。”大

6、家七嘴八舌的,兴致高涨。。最后我们一起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并成功地完成了实验。成功地喜悦溢满所有人的心田。二、当学生还有一连串问题时……案例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浙教版科学七下):在这一节里,教材并没有涉及“回声”的知识,但在各种教辅用书里都出现了关于“回声”的练习题,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到了“回声”的知识,本想提完即可,一略而过,学生了解就行。没想到刚提完“回声”是怎么形成的意外就发生了……学生用一连串的问题表现出他们对“回声”的浓厚兴趣,同时也用这一连串的问题打破了我的预设。不少学生嘀嘀咕咕:

7、教室里有墙壁这些障碍物,但为什么听不到回声?(表现出对回声形成原因的质疑)我很爽快的解释:是因为人耳把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区分不开啊!学生眼睛一亮,又新生一问:怎样才能不混在一起呢?(我一想,如果继续回答学生的疑问,那将离教案越来越远了,所以我非常急于结束这个话题。)我故意用“一略而过”的口吻说: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要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区分开!听完这个解释,他们小组之间讨论开了:要离障碍物多远才能让回声比原声晚0.1S呢?作为一名教师,面对他们的兴趣和质疑,情绪不得不受到激发,我决定:不按照

8、我的预设内容讲下去了!马上,我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计算离障碍物至少多远才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提出了一个更加诱发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你能用这个知识测两地的距离?你能用这个知识测声速吗?课本上并没有这段知识内容的文字描述,学生通过讨论把这两个问题全都解决了。虽然预案设计没有完成,但聆听着他们的讨论与交流,我得到了预案之外的喜悦,学生得到了预案之外的收获。三、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案例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浙教版科学八上)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