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玫茵堂藏中國銅器》有銘部份校讀(1)

葛亮:《玫茵堂藏中國銅器》有銘部份校讀(1)

ID:32609745

大小:9.61 M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2-13

葛亮:《玫茵堂藏中國銅器》有銘部份校讀(1)_第1页
葛亮:《玫茵堂藏中國銅器》有銘部份校讀(1)_第2页
葛亮:《玫茵堂藏中國銅器》有銘部份校讀(1)_第3页
葛亮:《玫茵堂藏中國銅器》有銘部份校讀(1)_第4页
葛亮:《玫茵堂藏中國銅器》有銘部份校讀(1)_第5页
葛亮:《玫茵堂藏中國銅器》有銘部份校讀(1)_第6页
葛亮:《玫茵堂藏中國銅器》有銘部份校讀(1)_第7页
葛亮:《玫茵堂藏中國銅器》有銘部份校讀(1)_第8页
葛亮:《玫茵堂藏中國銅器》有銘部份校讀(1)_第9页
葛亮:《玫茵堂藏中國銅器》有銘部份校讀(1)_第10页
资源描述:

《葛亮:《玫茵堂藏中國銅器》有銘部份校讀(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玫茵堂藏中國銅器》有銘部份校讀葛亮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碩士生汪濤先生新作《玫茵堂藏中國銅器》(ChineseBronzesfromtheMeiyintangCollection,London:ParadouWriting,2009.以下簡稱《玫茵堂》)本文所用金文著錄簡稱以《商周金文總著錄表》之“本書引用書刊及簡稱表”為準(劉雨等編,中華書局,2008年),並增加以下幾種:青全——中國青銅器全集編委會:《中國青銅器全集》,文物出版社,1993-1998年遺珠——李學勤、艾蘭:《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文物出版社,1

2、995年新收——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藝文印書館,2006年流散——劉雨、汪濤:《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收錄了瑞士玫茵堂所藏中國銅器157件(組),其中有銘者34件(組)。作者將銘文照片(少數為拓本、摹本)在書後集中列出,頗便觀覽。這批有銘青銅器大多是首次著錄,部份已著錄的銘文也是初次以照片的形式呈現,殊為難得。我們將全部銘文校讀一過,為部份照片不清者做了摹本,並附上簡要的說明。由於此書在國內不易見到,我們將書中的銘文圖像及原釋文一併列在下面,以供參考。

3、九商代中期獸面紋斝《玫茵堂》9摹本銘文位置:口沿內原釋文:“耳”或“垣”按,《保利藏金》11-12頁“亘(耳)斝”(《新收》1582)與此斝器形、尺寸、紋飾全同。從《保利藏金》所附拓本看,《玫茵堂》的摹寫是準確的。《集成》447有“鬲”,據《青全》30/301.50整器照片,其銘文當旋轉180度作,與此銘應是一字異體。《保利藏金》第12頁《集成》447(已旋轉)十一商代晚期獸面紋角【已著錄】《玫茵堂》11《集成》8531=《金匱》初17.13銘文位置:鋬內原釋文:XX父戊角按,此銘又載《金匱》初17.13、《集成》8531、《流散

4、》300(摹本)等。或可釋為“丩干”。對比《金匱》及《玫茵堂》器形照片,可知兩者當為一器。而《金匱》拓本筆劃多有失真,或許經過填描,尤其是“干”字上方的一豎筆,在《玫茵堂》照片中明顯不存在,其他筆劃也失去筆鋒,引用時須加注意。十七商代晚期—西周早期帶蓋獸面紋觶《玫茵堂》1730/30銘文位置:器蓋同銘(僅此一張照片,未標明器蓋)原釋文:鳥二十一商代晚期—西周早期獸面紋盉【已著錄】《玫茵堂》21銘文位置:蓋內原釋文:易卦按,從上揭照片看,銘文筆劃頗多可疑之處,似為後刻。字可釋作“七六七六七六”,相當於《周易》經卦的離坎。參張政烺:《

5、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收入《張政烺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第561-580頁。《彙編》1125收錄有一件父乙盉(摹本),蓋銘同為“七六七六七六”:《彙編》1125蓋《彙編》1125器據《彙編》記載,此器見於日本奈良寧樂美術館;《玫茵堂》第50頁則說《玫茵堂》21本為日本某私人收藏,曾借予奈良寧樂美術館,兩者應該就是同一件器,只可惜《玫茵堂》失收器銘。《彙編》所收蓋銘筆劃兩側有許多小點,看似是陽文拓本,現據照片可知字為陰文,《彙編》1125器蓋皆為摹本。此盉銘又載《綜覽》盉30(僅器,拓本)、《集成》9372(蓋摹本

6、,器=《綜覽》)等。《綜覽》不收蓋銘,或許也是對其真偽有所懷疑。30/30《集成》9372蓋《集成》9372器=《綜覽》盉30二十四戰國提梁盉【已著錄】《玫茵堂》24摹本銘文位置:肩部原釋文:杲厚厚按,此盉又載《彙編》975、《新收》1944等,李學勤先生對此也有介紹李學勤:《海外訪古續記•戰國文字札記》,《文物天地》1993年1期。收入李學勤:《四海尋珍》,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84-85頁。。《玫茵堂》摹釋有誤,據《玫茵堂》第55頁照片,我們重新摹寫如下:《玫茵堂》第55頁30/30字當從李學勤釋“樂孝=(孝子)”,又

7、參看黃盛璋《新發現之戰國銅器與國別》一文。黃盛璋:《新發現之戰國銅器與國別》,《文博》1989年第2期。目前發現的“孝子”合文皆屬晉系,此銘亦不例外。唯此“孝=”較一般“孝子”合文多出一“口”形,或許是由“孝”字下的兩斜筆譌變而來。孝孝=採自《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新收》1944定名“樂嗣子盉”,或是漏看“孝=”字上部“”形所致。《彙編》975《新收》1944二十五商代殷墟中晚期獸首觥《玫茵堂》25銘文位置:器蓋同銘(僅此一張照片,未標明器蓋)原釋文:冊亯伋(?)原釋文中凡使用probably/maybe等詞者,引用時

8、加問號以示區別。30/30按,此銘習見,其中第三字(以下作“△”)在“冊亯△”銘中多作人倚刀()或人背手持刀()之形,與所謂“?”字()有別,亦不應釋“伋”。《玫茵堂》25之△與《集成》10526之△形近,前者在人形與刀形之間的筆劃雖有殘缺,但還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