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倫:《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部分圖版及著錄問題(1)

隋倫:《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部分圖版及著錄問題(1)

ID:33783925

大小:14.55 M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3-01

隋倫:《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部分圖版及著錄問題(1)_第1页
隋倫:《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部分圖版及著錄問題(1)_第2页
隋倫:《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部分圖版及著錄問題(1)_第3页
隋倫:《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部分圖版及著錄問題(1)_第4页
隋倫:《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部分圖版及著錄問題(1)_第5页
资源描述:

《隋倫:《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部分圖版及著錄問題(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371《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部分圖版及著錄問題(首發)隋倫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商周收稿日期:2014年11月12日發佈日期:2014年11月12日頁碼:32/3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371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以下簡稱《圖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煌煌三十五卷,是一部大型的

2、商周金文資料著錄書。商周青銅資料雖龐大繁復,編纂工作也極為困難,但吳鎮烽先生仍細心考究,傾十幾年之心血,成此大作,於學界不失為巨大之貢獻。以往的著錄書,不論是圖錄類、考釋類,還是集成類,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限制,使資料的蒐集和整理未能盡如人愿。該書在作者《商周金文資料通鑑》(以下簡稱《金文通鑒》)的基礎上不斷增添修改,無論從數量還是種類上都要高於以前,所收資料截止到2012年2月底,共收錄傳世和新出土的商周有銘青銅器16703件,其中包括近700件屬於首次著錄,收錄銘文圖版(拓本、摹本和照片)20554幅,器物圖版(綫圖、拓本和照片)1142

3、6幅。同時,該書還記載了青銅器的相關信息,包括時代、出土時地、收藏者、尺度重量、形制紋飾、著錄、銘文釋文等,未見著錄的則標明了器物來源,信息詳緻,為學界研究商周有銘青銅器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遺憾的是,由於該書卷冊龐大、資料來源廣泛,編纂起來並非易事,因此無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吳先生在前言中也指出釋文和斷代等方面會有一些問題,裘先生在序言中也對辨偽和釋文做過討論,馬超《讀<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一冊札記》馬超,《讀<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一冊札記》,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5期,35頁、48頁。、孫合肥《讀<商周青銅器銘文

4、暨圖像集成>札記》孫合肥,《讀<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札記》,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2014年8月。、石偉《<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27冊校讀劄記》石偉,《<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27冊校讀劄記》,首都教育學報,2013年4期,143-144頁。、嚴志斌《<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可疑銘文芻議》嚴志斌,《<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可疑銘文芻議》,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輯,中華書局,152-155頁。等也對銘文釋文和可疑之處多有說明。由於銘文的諸多字形本就難以釋出,故釋讀者據字形有所發現,多可成一家之言。如0

5、0840馬危鼎字,《圖集》釋為“危”,趙平安先生認為是“笲”的本字趙平安,《釋甲骨文中的和》,文物,2000年8期,63頁。後收入《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9頁。,徐寶貴先生釋爲“犁”之初文徐寶貴,《甲骨文“犁”字及相關問題研究》,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0/4/8,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25。;01345中䝵王鼎字,《圖集》釋為“䝵”,筆者據“甫”、“帚”的字形演變規律認為右側應為“帚”。又00146魡鼎(釣

6、鼎)字,《圖集》釋“魡”,但所從應非“魚”;03413栩簋字,《圖集》釋“栩”,右側與羽有所差別,王文昶先生釋“朷”王文昶編著,《青銅器辨偽三百例》,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12月,456頁。;00216、00217貯簋字,《圖集》釋“貯”,而學界多認同李學勤先生釋“賈”李學勤,《魯方彝與西周商賈》,《史學月刊》,1985年1期,32頁。;02336毛公旅鼎字,《圖集》釋為“弘”,學界多讚成于豪亮先生釋“引”于豪亮,《說“引”》,《考古》1977年5期,340頁。;01448伯鼎收稿日期:2014年11月12日發佈日期:2014年11月12日

7、頁碼:32/3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371字,《圖集》釋“”,王獻唐《山東古國考》釋為“華”王獻唐,《山東古國考》,齊魯書社,1983年11月,135頁。,而實際上此字釋“”,讀為“萊”似乎更加準確,這與出土地山東黃縣萊陰也相合,此字學者也多有釋“萊”者。除了銘文方面的問題外,《圖集》在圖版的選擇使用和著錄的引用上也有疏忽,我們在校勘的時候發現了不少圖版及引用著錄方面的問題,如:1、03413和13473(銘文圖版重複)兩

8、者銘文拓本分別為、,經過重合比對完全相合。《圖集》03413稱栩簋誤,此器實為方彝。方彝現藏故宮博物院,根據博物院王文昶先生的研究,方彝(王文稱朷方彝)的器與器銘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