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金文“肇”字補說(1)

日月:金文“肇”字補說(1)

ID:32609787

大小:1.32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13

日月:金文“肇”字補說(1)_第1页
日月:金文“肇”字補說(1)_第2页
日月:金文“肇”字補說(1)_第3页
日月:金文“肇”字補說(1)_第4页
日月:金文“肇”字補說(1)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月:金文“肇”字補說(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84金文“肇”字補說(首發)日月金文中有許多“肇”字,舊往往被誤釋作“啟”字。方稚松先生在其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詳細討論了甲骨文、金文中“肇”、“啟”的區別,指出“肇”主要從戶從戈或攴,“啟”則從戶從又,從“攴”的“?”和“啟*”(啟*主要是指一類形體)是“肇”之異體,非“啟”字方稚松:《談談甲骨金文中的“肇”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中心網站,2008年1

2、月16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14。又《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45-61頁,綫裝書局,2009年12月。。這些是比較符合早期古文字的實際情況的。僅管如此,金文中仍還有一些與“肇”相關的字形,其形體比較特別,並未得到正確的認識。學者們對這些與“肇”相關諸字的釋讀意見也往往有分歧,有的雖然釋對了,但限於體例於字形分析無說。今不揣譾陋,擬對這些形體試作分析。一:說“”《集成》2346“作丁侯尊彝”之“”,《貞松堂集古遺文》羅振

3、玉:《貞松堂集古遺文》,180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9月。、《殷周金文集成釋文》、《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故宮西周金文錄》等釋爲“”。《商周金文資料通鑒》、《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因筆者未使用過《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本文所引用的《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的相關說法皆爲沈培先生告知,謹致謝忱。括注爲“肇”。由於限於體例,釋“肇”一說對字形分析無說。“”可以分析爲從阜、從聿、從口、從攴。《集成》192“(肇)”字從戶還很明顯或認爲肇所從“戶”可能是從“”訛變而來的,或認爲從“戶”應是正體,

4、“”可能是“戶”的訛變。參看注1一文中所引諸說。,可是《集成》189“(肇)”、《集成》2201“(肇)”所從“戶”右邊的那一豎劃已經斷開,和阜形相近,如果再把其三橫筆縮短,就會和“”所從“阜”一致。所以“”所從“阜”形實際上是“”、“”所從“戶”形的進一步訛變,其從口如《集成》238“肇”作“”、《集成》6007“肇”作“”,故“”實際上就是“肇”字變體。二:說“”《集成》2485“剌作寶尊”之“”,《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釋爲收稿日期:2010年6月6日發佈日期:2010年6月14日頁碼:11/11復旦

5、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84,《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商周金文資料通鑒》、《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等釋爲(肇)李學勤先生在《新出應公鼎釋讀》(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稿》,1-4頁,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一文中引用《集成》2485時,徑釋此字爲肇。,陳劍先生認爲是“艮肇”二字合文陳劍:《甲骨金文舊釋“”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7

6、-12-29。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80、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81、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82。又載《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我們認爲其形似應分析爲從“”、“肇”聲,大概是因爲有“聿”旁的限制,所以該字從又,不從戈或攴,在銘文中可能讀爲“肇”。

7、“剌”可作爲人名,見《集成》2776等,故在《集成》2485“剌作寶尊”中,把“剌”看作人名,讀爲“肇”應該是適合文義的。三:說“”《金文總集》1026此銘文《集成》未收。“此字舊釋“奄”。作寶尊鼎,用夙夕禦公各(客)”之,《筠清館金文》等釋作“望聿”,《古籀拾遺》、華東師大《金文資料庫》等釋此爲“朢聿”二字,《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括注爲“筆”(可能是“肇”字誤錄)。從該銘文佈局來看,應該是每行三字,應以看作一個字爲宜,故把釋爲“朢聿”,並不妥當。金文中肇又作(《集成》9585)、(《集成》4047

8、)等形,所從之“”應是在“”所從之“”一類寫法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都訛變得近似“阜”形。上文討論的“”所從“阜”形也有可能是在“”一類寫法的基礎上再加以綫條化而來的。既然明白了所從之“”實際上也是“戶”之訛變,又“人”旁演變爲“?”旁,古文字中常見,所以和顯然是一個字,在銘文中同樣應讀爲“肇”。“”可作人名,見應公鼎也有學者認爲應公鼎“”不是人名,我們不取此說。(《集成》2553-2554)。“作寶尊鼎,用夙夕禦公各(客)”之,讀爲“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