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角度看大学生价值观

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角度看大学生价值观

ID:32629653

大小:57.3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3

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角度看大学生价值观_第1页
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角度看大学生价值观_第2页
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角度看大学生价值观_第3页
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角度看大学生价值观_第4页
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角度看大学生价值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角度看大学生价值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角度看大学生价值观摘要: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值得我们深思,本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基本内涵着手,粗浅地分析了怎么校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角度来看待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问题。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大学生;价值观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如果缺乏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观的引导,就会缺乏精神支柱,迷失精神家园。那么什么样的价值观能够体现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才能契合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一、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基本内涵马克思把人类的发展分

2、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群体本位形态;第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体本位形态;第三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自由个性之类本位形态[1]。这三种形态,展示了个体和类之间从原始的依赖,到分裂、对立,最终到和谐统一的过程。这三个阶段展示了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三个阶段,即无主体性、个人主体性、基于交往实践的主体间性。1.无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前工业社会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体无法独立应付自然,个体需要依附群体才能生存,他们的生命活动不是由个

3、人主宰的,而是接受集群主体的支配。在群体本位阶段,个人作为一种范畴不存在,他只不过是群体的附属物而已。个人是不自由的,个人的情感需要是被忽视的,人性受到普遍的压抑,因而是无主体性的。2.个人主体性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出现,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使人能够脱离由自然纽带连结的群体而存在,打破了自然经济条件下人对狭隘群体的完全依附关系。伴随着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思想文化领域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呼唤着人性的解放,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主一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方式,主体性发展到个人主体性阶段。个人主体性在反对封建主义、上帝神学对

4、人性的压抑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个人主体性将人以外的自然界当成客体时获得巨大成功,科学使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能力极大地增强。个人主体性的最大困惑不知道如何与同是主体的他人相处,从作为主体的“我”看来,“他”是客体,是可以满足我需要的“物”,但是站在“他”的角度,主客体关系正好颠倒,"我”变成了满足“他”需要的“物”,“我”和“他”之间的信任、温暖、关怀何从谈起?一旦将主体之外的自然界、他人、甚至社会都看成客体,看成可以征服、改造和利用对象,都是满足自身需要的工具,必然导致个人中心主义、极端自私自利,而不顾及道德、伦理、甚至法律的责任。

5、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导致人与人之间难以相互信任,出现社会的冲突、世界的动荡,个人或者小群体即使获得丰富的物质享受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幸福。二、基于交往实践观的主体间性1.主体际性的局限性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一书在描述了在反对现代哲学单一主体中心性时,法国激进的后现代哲学家德里达、福柯和巴尔特宣判了“大写的人”的死亡,主体性哲学研究的向度转向主体际(或主体间性)研究向度。哈贝马斯批判工具理性的弊端提出交往理性,将人都看成主体,提出"主体一主体”模式,交往的前提是“平等观”,以相互承认主体资格为前提的。只有将他人上升到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交

6、往地位的平等。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在反对工具理性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哈贝马斯的交往忽略了实践底板的制约作用,因而是抽象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美好的乌托邦,缺乏现实的实现路径。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多级主体之间交往过程中保证利益、人格尊严、话语权的平等性是哈贝马斯所没有提及的。2.基于交往实践观的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认为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相互联系的中介客体而结成社会关系的物质活动。它的基本框架是“主体一客体一主体”,它是集实践论的“主体一客体”模式及主体际的“主体一主体”模式为一体的新结构。“我”与“他”的交往不是萍水相逢的闲聊,而

7、是在共同的经济活动、科研攻关、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等实践活动中结成的交往,这就是实践底板的制约性。主体是具有交往关系、社会差别的多级主体,具有参与交往的多级主体性,这既突破了单一主体中心性的眼界,也区别于后现代哲学的“主体际”与无主体观。交往实践观具有如下特性:共在性。人人都具有主体性的地位,这是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相同的,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尊严和利益,即“共在”。“共在”是古往今来的社会理想追求,无论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还是墨翟的“兼相爱,交相利”,还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都有一个共同前提:"共在”,

8、即自我与他人同时在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之中,应当让世界充满爱。共在性反映了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具有理想主义的意义。在共在性中不仅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得到协调一致,而且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和关爱。差异性。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