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同质互补的心理学分析

儒释道同质互补的心理学分析

ID:32632111

大小:57.1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3

儒释道同质互补的心理学分析_第1页
儒释道同质互补的心理学分析_第2页
儒释道同质互补的心理学分析_第3页
儒释道同质互补的心理学分析_第4页
儒释道同质互补的心理学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释道同质互补的心理学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释道同质互补的心理学分析摘要: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和主流是道德文化。道德文化中儒家文化又是基本和主流,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与其同质互补。儒释道三家思想文化共同具有道德的性质是为"同质”;而三家在社会、人生等不同层面满足人的需要是为“互补”。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解读这种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道德文化。关键词:儒释道;同质互补;心理学分析中图分类号:B82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27-01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儒释道同质互补带有独特的民族性,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去分析这

2、种文化形态的存在的合理性。比如说儒、释、道三家的历史发生角度,还有儒释道三家思想的重心侧重角度等等。而随着现代学科的发展、新的理论的产生,比如说心理学、解构主义等等。这些为我们全面分析和解读这种独特的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本文就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儒释道的同质互补进行新的阐释。、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同质性及其心理学分析儒释道三家思想文化均以道德性为主导思想。对于儒家而言,是通过回复西周确立的关于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和亲属关系的道德为途径,体现为儒家的"三纲五常”,以及“三纲领八条目”等等一类的主张之中,虽然儒

3、家思想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但其思想精髓仍是以“礼”、“仁”为核心,这对于稳定古代中国社会、塑造古代中国人的精神和性格起着最根本、最广泛的作用。道家的道德性相比较而言虽不像儒家那么明显,但仍是其主导性质。道家的“无为”之“无”便是“道”,所谓“得道为德”。道家正是从“道”、“天道”推出“德”。虽然有争论说道家思想主要是哲学思想或者说是美学,我们不否认道家思想所蕴含的哲思与美学特点,但我们究其根本来说道家思想的重点则是以“道”为道德本体所开出的道德论上。佛家这里主要是指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进行道德化重构后的佛家,佛教

4、迅速的道德化有赖两点原因,一是佛教本身突出的道德性,佛教的教义和戒律就是约束性很强的道德,很强调身心的修养;二是中国本土道德文化的强固势力。禅宗可以说是中国化佛教的核心代表。而禅宗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显示出人人可以成佛,而“成”则成了关键,这即是说道德意志_可以“成”佛的意志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这与儒家肯定人人有圣贤性,可以成圣成贤的道德理想更接近To而儒释道三家的道德性质是指修身养性。儒家不但要修身,还要为政,“学而优则仕”,不过修身为本,为政以德,可见修身对儒家来说

5、是根本性的;道家的老学尚有较多修身以为政的动机,庄学就很少了;佛家几乎纯粹是修身养性了。这三种道德文化的修身养性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自我消亡”:或消亡于社会,或消亡于自然,或消亡于自身内心。我们可以从现代心理学分析这种儒释道修身养性的道德同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科尔伯格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

6、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第二: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第三:后

7、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己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修身”本身就个体而言就是指道德发展的动态过程,当然也就分为不同的水平和阶段,这点儒家的主张诠释的更全面,例如三纲领八条目的主张朋德、亲民、至善、格物、致知、诚意

8、、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格物到平天下的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修身(道德)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这就暗合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当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符合(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只是大致的趋势和特点是一致的。道家的通过“心斋”、“绝圣去智”与万物“齐一”与佛家的通过参悟佛道、“渐修”、“顿悟”成佛同样是修身(道德)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同样暗合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