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韦昭文献学成就

论韦昭文献学成就

ID:32666232

大小:5.34 MB

页数:143页

时间:2019-02-14

论韦昭文献学成就_第1页
论韦昭文献学成就_第2页
论韦昭文献学成就_第3页
论韦昭文献学成就_第4页
论韦昭文献学成就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韦昭文献学成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摘要韦昭(《三国志》作韦曜),字弘嗣,三国时吴郡云阳人。韦昭一生之中著述极丰,所涉猎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在历史学、语言文字学、文献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相当大的贡献,特别是由于他“依刘向旧事,校定众书",并为群书作注,对古书的整理、流传,以及对古文献学中“史注”这-l-J类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历史原因,其著述除《国语解》至今尚存,其余大多散佚流失,仅有部分佚文存于古注、类书等古籍之中。佚书之中,因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广引众文,《吴书》做为其引用的一部重要著作,有相当部分内容得以留存,为我们研

2、究和了解三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韦昭之《辨释名》,借助中国历史上多部大型类书之功,尚有多处佚文保留在内,可做为今人研究、参考音训之学的重要历史文献。韦昭之《洞纪》,存世内容较少,今天所可见之佚文,多出自《开元占经》,因其选材原因,多是记载天文星相之类,也为我们研究其书全貌留存一线之可能。韦昭著述中能够流传至今而且最为著名者就是《国语解》。本文对韦昭之《国语解》,大致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一、《国语解》的基本内容。《国语解》所包容范围十分广泛,笔者仅从史实、名物、典制、字词、语法、修辞、引文等方面对韦昭之“发正"进行

3、一番梳理。史实方面,因《国语》本来就是史书,所以阐明历史事实用来疏通文意自然便成了韦昭作注释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韦昭看来,:《左传》就是《春秋》的内传,而《国语》应该作为《春秋》的外传,所以,韦昭在为史事作注的时候总是要和“内传”互相参照。名物方面,韦昭解释名物词语,主要包括有如下几种方法:对比介绍;对实体作出具体的描写与说明;说明它的功能作用;使用“别"、“类"、“属’’这种形式做简要解释;使用事物某一特征进行解释等。语法方面,韦昭常会在分析语句、疏理文意的文字中,自然而然的体现出原文中词与词之间相对应的语法关系、或

4、者表达出原句的层次结构;在某些地方,则是对词组做解释时附带说明它的语法结构;在碰到某些特殊语法现象时,也会特意对其进行解释。笔者从词类活用、被动关系、宾语前置等方面进行论释。语法修辞方面,笔者从比喻、借代、委婉、拟人、夸张、双关、反语等论韦昭的文献学成就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引文方面,《国语》中引文,最常见是《诗经》、《尚书》以及《三礼》,对引文,韦昭都有详细的考正阐释。二、《国语解》的校勘情况。《国语解》中的校勘内容,包括对文字,语句、内容等方面的校注,其中可分为校讹文、校异文、校衍文、校文章逻辑结构和校正文意等。韦注

5、的校勘方法分为据史考事、据书考订、理校法、他校法、综合法等。三、《国语解》的训释方法。三国两晋时期,时间上去汉未远,学者的治学方法在继承汉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韦昭之《国语解》,不但在诸多方面继承了前代学者的优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正",而且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段,训释方法灵活多变,形式繁多,体现了极高的注疏水平。《国语解》的注音方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词训方法可分为对文释义、义隔相通、递训、连语求义、同类相训、以今训古、引书证义、特指、例证或比况等。韦注的句释方法包括探究隐义、直指实意、增字解句、减字

6、解句、由反即正等。由于韦昭所处时代学术发展情况以及他个人学识水平的局限性,因此在其注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相当部分失误。笔者仅就虚实不明、增字为训之误、不明修辞、减字为训之误等几个方面略作分析。韦昭《汉书音义》是魏晋时期纷纭众出的音义学著作之一。此一时期语音、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得古今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进一步加深,从而让后人研读和整理古文献的困难变大,古文献在传抄、解读过程中发生讹误的可能性增加。这些都对古代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汉书音义》之类的著作正是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应运而生。笔者从现有《汉书音义》

7、佚文出发,主要从内容、词训、句训、校勘方法等方面略作探讨。结合《国语解》与《汉书音:义》来看,韦注的特点包括: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实事求是;参以群书,考核精审;集以众说,批判继承;注疏严谨,论断明确;推陈出新,重视新法等。《吴书》,各种书目均把韦昭著录为《吴书》作者,而事实是,韦昭在《吴书》的编纂过程中主其事,其贡献自然最大,但华霰、薛莹、周昭、梁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吴书》之体例,应该有纪有传,传中有单传、合传、附传。《吴书》“叙赞’’部分也是存在的。《吴书》上限,应以汉桓帝永寿元年左右(公元155年)孙坚出生为

8、准,《吴书》之下限,最晚应可持续到薛莹任吴左国史之最后~年,也即吴灭亡之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书》所录,并不局限于江东一地,入传人物实不止张昭、虞翻、黄盖、甘宁等吴朝文臣武将,而是涵盖魏、蜀、吴摘要三国人物,前后横跨约一百二十年。诸如董卓、刘虞、陶谦之类的汉末枭雄,在这部孙吴国史中也有传记,对正史多有补阙之用。《吴书》系当朝人修本朝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