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美的境界1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美的境界1

ID:32729108

大小:59.9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5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美的境界1_第1页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美的境界1_第2页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美的境界1_第3页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美的境界1_第4页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美的境界1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美的境界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美的境升1=湖南省永州市第六中学文群英[内容提要]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美的境界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美的和谐,美在无言,美在节奏。[关键词]境界美和谐无言节奏在语文教学中,“真”就是真理性的知识和科学性的规律。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规律性的语言(或言语)知识、文学知识、写作知识、文章知识和文化知识等,当然,还包括一些更加具体的操作性的知识。需要指岀的是,规律也即是知识,只不过是操作性的知识罢了。整个语文教学,可以说,就是以这些基本的知识教学为基点的,没有这些基本知识的教学,其它一切都是枉然。当然,或许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列出其它的关于“真”的具

2、体内容。但不可否认的却是,不论有多少种关于“真”的理解,也不论这些理解有多大的差别。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语文教学离不开真理性知识和科学性规律的教学。真理性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性规律的传递,目的都是一个,大而言Z,是为了人的健康成长;小而言之,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在目前,比较功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这就是“善”。语文教学,就是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美。把这种美作为追求的目标,最为典型的体现在各种名目的、作秀式的优质课、公开课上,从教学手段到教师穿戴,从一举一动到一问一答,从发言顺序到问题答案,不是都

3、力求完美吗?只不过这种所谓的“完美”,仅仅具有表演的一次性价值,只具有表面的、形式主义的美学价值罢了。这种作秀式的表演,就从反面向人们表明:语文教学中对美的追求是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这样,美本身自然就成为一种追求,一种善。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是我们对比较功能的一种认识。既然有“最佳”,就肯定有一般、有不佳。美既然是最佳,那一般就是求真,不佳就连求真得任务也难以完成。让我们来看三个例子:同是教授刘永的词《雨霖霖》,三种不同的教法就显示了三种不同的境界:有位老师说:“在东京城外、植满垂柳的汴河码头。凄清冷落的深秋,一场骤雨刚刚下过,

4、树梢上的寒蝉又如泣如诉的叫了起来。在长亭送别的人漫漫饮酒,细细话别。一直挨到傍晚,雨也停了,舟人催促,该是起程的时候了。一一这首词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我国十一世纪缠绵的送别图……”接着,老师放《雨霖霖》的教学磁带,先读后唱,民乐伴奏,昆曲声腔。在悠扬悦耳的箫、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凄楚婉传的女高音歌唱,眼看课文和注释,很自然地进入了词的境界。另一位老师则这样开头:“在宋代,有一位著名的词人,名叫柳永,他有一首著名的词《雨霖霖》。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刘永的这首词。”接着介绍作者,介绍时代,布置学生查字典、词典,扫除生字、生词障碍……还有一位老师,他这样上:一进教室,就叫学生翻开课本,板

5、书课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并把这首词中的所有生字生词全部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全部抄下来。然后,逐句讲解……三种教法,三种境界,高下分明:第一种,先用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了那个凄清冷落的深秋。录音磁带的播放,又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氛围。学生渐渐地进入了角色,就沉浸在语言、乐曲、歌唱的情境中,体验、领悟作者的心境。这就是美的境界。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能受到美的熏陶。第二种,那是实实在在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知道刘永这个人、这首词,而且还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培养了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的能力。但这种方式,平淡枯燥,只有硬梆梆的知识传授,没有情感,没有形象,更没有情境可言。在这种状

6、态下,学生学得索然寡味,昏昏欲唾。这是一般的求真的状况。第三种就一般了,由教师一个人全部包办,学生处在完全被动听讲的地位,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一比较,高下立分,就可以明口最佳境界之所以然。语文教学屮真善美的统一,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一种探讨,更是实践上的具体操作。其实,任何理论上的好设想、好建议,只有化为具体的实践,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而课堂教学,不论在何种情形下,都是实现教育、教学价值的最重要的途径,都是主渠道。语文教学更不必说,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真止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求真的基础上,以最好的、美的境界,实现对善的追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人们已经从许许多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7、有从客观物质设备入手的,有从教材内容切入的,有从教师素养进行的……。这些探讨,从不同方面给人们以启发,也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路。但这些认识,这些探讨,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都是静态的论说,微观的探索,都把语文课堂教学放在一个静态的角度,进行微观审视。这样的认识,这样的探讨,虽然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操作意义,但对于整个实践的改造意义却要大打折扣,因为它蔽于微观而看不到宏观,仅仅一两个因素的美伦美焕,述难以实现整堂课的美。有鉴于此,本文着力从课堂教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