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之途2014年4期

抵达之途2014年4期

ID:32756395

大小:74.42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2-15

抵达之途2014年4期_第1页
抵达之途2014年4期_第2页
抵达之途2014年4期_第3页
抵达之途2014年4期_第4页
抵达之途2014年4期_第5页
资源描述:

《抵达之途2014年4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抵达之途2014年4期薛忆滂被称为是中国文学界“最迷人的异类”。2012年薛忆涝出版了6本新书,包括随笔集《文学的祖国》《一个年代的副本》,小说集《不肯离去的海豚》,长篇小说《遗弃》(重写版)、《与马可?波罗同行一一读(看不见的城市)》以及《白求恩的孩子们》(台湾版)。这次薛忆涝作品的集中出版如媒体所言,几乎是2012年国内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2013年《流动的房间》(新版)、“战争”系列小说集《首战告捷》《一个影子的告别》(台湾版)以及薛忆涝历经十六年之久创作的“深圳人”系列短篇小说集《出租车司机》问世。

2、然而,薛忆涝始终是文坛的一个“例外”,“他不属于文学界,因为他只属于文学”(周国平)。‘'在'而“不属于”是薛忆涝及其小说的存在方式。他常常钟情于“副本”“影子”“流动”这样的“轻词汇”,他总是处于“游离”的状态,“此处”与“他处”是他的位移方式。他对自己经历的描述总是奉行“极简主义”,他的文字总是在“表达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他非常渴望理解,但又对“理解”之可能抱持怀疑的态度。他喜欢谈与文学有关的话题,却很少涉及自己的个人生活。即便他将来如写自传,那也肯定是一种虚构。这是他为自己的写作人生布下的最大的叙

3、事迷宫,也成为吸引读者与研究者破解迷宫的原动力。“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写的作品。我将自己在句子和段落中展开,我给自己加上标点。”薛忆涝借佩索阿的话自我言说。以''书”为本的《文学的祖国》与以“人”为本的《一个年代的副本》及其小说创作之间,形成颇为微妙的“互文”关系,也提供了寻访薛忆涝抵达之旅的线索。薛忆涝是以《遗弃》作为自己写作人生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入口”,从此开始“没有终点的旅行”。一、从“遗弃”到“告别”: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史“遗弃”是“最好的开始”,也是''最坏的预言”。薛忆涝24岁完成《遗弃》,小

4、说扉页上主人公图林如是说“世界遗弃了我,我试图遗弃世界”。图林有一个还不错的工作,有完整的家庭,只要愿意,他也可以跟正常人一样地恋爱,步入婚姻。然而,作为一个“业余哲学家”,他的世界出现了问题。业余哲学家的精神困境是,既不能满足丧失自我的生活,也不能将哲学作为一门学问,一个工作来理性对待,因为哲学教授是靠教授哲学领工资的被奴役的哲学工作者,他们为体系禁锢,他们的哲学不仅不能解释生活,反而造成图林更深的反感:著名的哲学教授与平庸的处长没什么两样。反抗日常使图林总是“生活在别处”,一系列的辞职、分手最后导致“失踪

5、”。这种反抗不是因为罪恶,而是社会缺乏流动带来的凝滞与固化,人缺乏沟通带来的冷漠与疏离。混乱使图林如入“无物之阵”,这是一个个体思考者的精神困境,一份来自生活的证词。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在“短暂的20世纪”(霍布斯鲍姆)内要走太多的路,各种主义与思潮没有为个体的存在与思考留下足够的空间。以“第二个五四”自命的80年代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光辉岁月,但往往也流于空疏。它适合集体的缅怀,热闹有余而深刻不足。擅长反思的知识分子忙于拨乱反正,忙于承担曾经被剥夺的启蒙“特权”,无暇思考存在。在某种程度上,80年代文坛的繁荣是由

6、于禁锢失语太久而导致的集体叙述的爆炸,作家往往被只争朝夕的革命激进时间意识所左右。这也导致了当代文学普遍存在的类型人物:受难归来的右派知识分子,站起来又重新跪下去的农民,纳入体制又因改制被抛弃的城镇工人、潜伏已久又重新现身的城市小资……他们在大时代里身不由己地浮沉。精神在“高处”与生活在“低处”的反差是诞生业余哲学家的温床。在琐屑的日常中挣扎需要更恒久的反抗原动力。孤独的个人主义者图林的自动辞职是对时代最深刻也是最无力的反抗。对社会对家庭、对爱情对婚姻的无力承担、拒绝承担造成图林的混乱,混乱是图林的生活状态也

7、是其精神状态。革命时代的绝对信仰破灭之后,日常生活消解了偶像崇拜,混乱是后革命时代的必然,也是一种青春美学。《遗弃》以日记体高密度地呈现图林一年中的挣扎,体现其思想的激烈交锋与行动的延宕。日记体是80年代文学创作中罕见的文体选择,革命时代不容许存在私人领域,每个个体都是革命组织的一分子,必须要“狠斗私心一闪念”才可能获得加入革命队伍的通行证,日记书信往往成为揭发对立者的重要罪证。这也导致了日记体小说一一五四以来现代小说创作的重要文体,在组织化的生活中失去了心理探索的表现空间,缺少了真诚的暴露和深刻的自我剖析,

8、因而逐渐衰弱。《遗弃》的出现接续了这一现代小说文体的传统,也深刻地打±80年代的烙印。“《遗弃》通过一个年轻人面对上世纪80年代的思考和困惑,将'个人状况'带进了中国当代文学,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应该是《遗弃》的文学史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遗弃》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版图里的'奇观'。”《遗弃》也填补了8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个体思想史的空白,一个孤独存在主义者的自我选择,“一个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