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

ID:32767942

大小:91.2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2-15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复习试卷语文一、(2017-2018学年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月考)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后而各题。①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②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吋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白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③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

2、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白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Z合理利用,即苟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苟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④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

3、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乂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⑤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

4、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吋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塑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己经严重超出口然的可承受范圉,破坏了口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4:态伦理思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5、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B.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C.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B.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

6、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D.文章前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C.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答案】1.C2.A3.D【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

7、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缺少理性”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关于“缺少理性”的表述。文中第二段只是说“认知白然、体验白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并没有说“缺少理性”。B项,“都认为……加以合理利用”说法错误。第三段说的是“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此即苟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这只是荀子的观点。D项,“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错误,“消极”一说不当,原文无此意。

8、故选C。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