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技法

浅议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技法

ID:32789969

大小:54.9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5

浅议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技法_第1页
浅议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技法_第2页
浅议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技法_第3页
浅议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技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议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技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技法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诗作灿若星河。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高效的阅读鉴赏中国古典诗歌,我以为,除了广泛接触,还需一定方法的指导。下面笔者就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例,来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技法。一、读懂,即明确写了什么。1、看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解读诗歌时不能忽略题目。题目《春夜洛城闻笛》,点明了时令春,时间夜,地点洛城,事件闻笛。再引导学生依题联想:在一个春风怡人的夜晚,诗人客居洛阳城内的一家客栈,也许将睡而未睡,也许根本就睡不着。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

2、使诗人陷入深深地沉思,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七绝。2、抓词语。词语是信息的载体,诗人往往把要寄寓的某种情感通过反复推敲的字词表现出来,抓词语是解读诗歌的一把关键钥匙。如本诗当中的名词及修饰语:(谁)家一一不知是哪家,(玉)笛一一乐器,(飞)声一一飘扬的笛声,东风春风,洛城洛阳城,折柳《折杨柳》曲,故园故乡;还有形容词:暗暗中,满传遍、飞遍。3、解意象。意象有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它有约定俗成的意义。积累古典诗歌常用的意象,是解读诗歌的另一把重要钥匙。诗中写到"曲中闻《折柳》”,“折柳”除了指曲名,还有“柳”这一意象所负载的约定

3、俗成的意义,即“柳”与“留”谐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所以“折柳”就具有了惜远怀别的象征意义。4、析诗句。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结合词语及意象的解读,用简明、准确的语言阐述诗句。本首诗可阐述为:不知道从哪家传来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今夜听到的是一支《折杨柳》曲,让人不由得起了思乡之情。二、读深,即怎样写的,也就是探讨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1、你认为第一、二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点拨: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境界全出,此类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参考答案:第一句中“

4、暗”字用得好。一是不知这笛声是何人所吹,笛声不知是从何而来;二是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也许并不准备让他人知道,却不期然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第二句“满”字用得好。笛声悠扬,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凡是客居洛阳城的有心人,谁能听不到。2、第二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做分析。点拨:诗歌是语言艺术,语言的艺术性往往借助某种修辞手法来实现。我们要熟知、掌握各种修辞格,自己能用,别人用了能分析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夸张。此处夸张合乎情理事理,笛声嗥亮,夜深人静,春风吹拂。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

5、城的人都听到了,特别是那些客居他乡的人。3、作者为什么说听到的是《折杨柳》曲,其用意何在?点拨:《折杨柳》一曲的内容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折柳”含有留恋的意思。在这里作者借此曲来表达思乡之情。参考答案:“折柳”二字不仅指曲名,还代表一种习俗,一种情绪,它代表离别,含有留恋之意,它能勾起乡愁。作者正是借此来表达“故园情"的。三、悟透,即理解诗的主题思想、普遍意义、启迪等。对诗歌进行基本的解读后,还要从某一点或某些点上进行深入挖掘,深刻探讨,拓展延伸,也就是既能走进诗中,对诗歌进行准确而深刻地解读,又能从诗中

6、走出来,对诗有新的认识、见解。1、诗作仅仅写闻笛吗?点拨:诗歌题目《春夜洛城闻笛》,点明了闻笛,至少前三句重在写闻笛,最后一句直接抒情,即抒发闻笛引发的感受。但统观全诗,作者没有写笛声之优美动听,也没有赞叹技艺之高超,而是句句含情。参考答案:诗作既写了闻笛,也写了闻笛感受,重点是抒写闻笛的感受。由笛声(《折杨柳》曲)所引发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才是这首诗最感人的地方。2、如何理解作者的'‘故园情”?点拨:家国之思是人类永恒且美好的一种情感,不爱家乡何谈爱国。参考答案: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

7、部分,她的形象尤其让人难以忘怀。因此,诗作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表现了人类共同的一种美好情感,这才是诗作最有价值的地方。在诗歌鉴赏中,由于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甚至于“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首诗,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所谓“诗无达诂”。但这并不是说,诗歌的解读就可以率性而为,而是有一定的“法”可遵循,如上所说也算是一种“法”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