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生态电影”-概念、美学、实践

“华语生态电影”-概念、美学、实践

ID:32797028

大小:54.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5

“华语生态电影”-概念、美学、实践_第1页
“华语生态电影”-概念、美学、实践_第2页
“华语生态电影”-概念、美学、实践_第3页
“华语生态电影”-概念、美学、实践_第4页
资源描述:

《“华语生态电影”-概念、美学、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华语生态电影”:概念、美学、实践6月210,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创作与评论》杂志社主办的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之二■^一在北京大学举办。本次沙龙邀请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比较文学系主任、著名华语电影研究者鲁晓鹏教授作题为“华语生态电影一一概念、美学、实践”的演讲,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加州州立大学萧知纬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阳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李焕征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李道新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其他人员参加了研讨对话。鲁晓鹏教

2、授指出“生态电影”这一概念在西方学者近年来年的研究视野中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2004年美国学者斯科特•麦克唐纳发表的《走向生态电影》的文章是一个标志性的文章。这意味着这一词语正式进入电影批评语境,在研究领域,生态电影主要指在美学上强调用长镜头、低电影剪接速度,内容上批判消费主义,具有生态意识,探讨人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土地、自然和动物,是非人类中心观点看待世界,以向观众展示一个新自然世界为主的电影。2009年鲁晓鹏教授与人合编《中国生态电影》,将中国生态电影放在本土具体历史进程和文化背景中来看,目前,这一研究方式既是一种批评手段,也是一种阐释策略,更是一种具有自

3、然实践意识的中国电影实践手段。与会专家学者和同学们围绕生态电影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生态”作为一个全新的视角可以重新梳理归纳一部分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围绕“生态电影”有可能建构起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表达公民意识,体现现代性精神。此术语渗透着海外学者与中国学者的情感立场以及现实诉求,“生态批评”虽然就规范化、体系性等要求而言仍远为不足,但其存在本身就是富有文化意义的。鲁晓鹏:今天我要讲讲“生态电影”这个题目。在十几年前这还是一个相对新的题目。现在这个议题在海外开始越来越进入主流的讨论,而在中国也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同样,我也在学习、研究这个题目,思考这个问题。“生态

4、批评”的概念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主要偏重文学批评。但是“生态电影”的说法比较新。“生态电影”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75年的《生命科学杂志》。那是一、两页长短的文章,并不重要,无人注意。2004年美国学者斯科特•麦克唐纳发表的文章《走向生态电影》成为电影学者第一次用这个词来谈电影。文章中他讲述的都是非主流的电影,即好莱坞大片之外的电影。作者认为生态电影是批判传统消费主义的,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因此在生态电影美学中强调使用长镜头,降低电影的剪接速度,用一种静态延长拍摄让大家重新认识世界,让观众“慢下来”仔细看世界,与好莱坞大片形成思想和美学方式上的差别和距离。根据斯科特•

5、麦克唐纳的观点,生态电影是一种让你重新认识世界的理念和美学。当然,这是麦克唐纳的一家之言。对于一些其他学者来说,他对含有生态意识的电影的定义可能过窄。雅俗共赏的商业片也可以有生态意识嘛。比如,是不是可以把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算作生态电影呢?近来一位理论家推出“生态世界主义”的概念。世界主义不仅仅是人类的事,也不是以人类作为中心,而应当涉及整个自然界和宇宙。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读研究生,学校有个著名的符号学大师,托马斯西比奥克,我也修过他的课。他说,有两种符号学:人类符号学;动物符号学或生命符号学。我们一般人文学者奢谈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符号学”。然而更广

6、泛的是自然界的“生命符号学”,动物之间的交流和指代。他是动物符号学的首创者。那时没有什么“生态批评”。他的思想很有前瞻性。在英文学界第一次将“生态电影”作为一本书的名字,就是我和米佳燕合编的文集:《环境危机时代的中国生态电影》,这本书2009年由香港大学岀版社岀版,2010年又被位于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共同出版。米佳燕是四川人,在北大读过硕士,他是学者,也是诗人。我写的那本书“导言”的片段被唐宏峰翻译成中文在国内杂志发表。正如某些国际学者所指出,这是世界学界里第一部系统地、集中地探讨美国以外的一个区域的生态电影,进而突破了好莱坞中心主义。可不可以说,这类研究在所谓

7、“西方”的内部颠覆了“西方中心主义”?顺便提一句。我刚刚出版了一本新书:《影视、文学、理论: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性》。其中有一节是“电影与生态”,含有三篇文章。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翻翻。我今天讲的部分内容,来自我的那些文章。我想强调一点。不应当说海外的中国电影学者不可逃脫地追随“西方”理论。在杂糅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地的学者往往观察、研究、阐释共同的现象和命题。某种程度上,海外的“中国学”学者时而得风气之先,引领海外学界的潮流,对世界学界的相关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生态电影研究如此,跨国电影研究也如此。再举一例。1997年我编的文集《跨国华语电影》也是世界范❷❷内的一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