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油画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发展

浅谈油画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发展

ID:32802900

大小:54.8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5

浅谈油画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发展_第1页
浅谈油画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发展_第2页
浅谈油画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发展_第3页
浅谈油画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发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油画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油画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发展摘要:油画作为西方画种引进中国,在中国发展和创新无疑都要受到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完全融进了中国特色的哲学观念的艺术体系、审美观念和艺术素养。传统美学的关键就在"意境”二字,本文着重从''意象”“气韵”"笔墨”三个方面详细阐述油画在中国当代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油画;传统美学;意象;笔墨中图分类号:J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84-01一、中国当代油画现状回顾中国油画的历程,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中国人学习油画比西方人更难,因为对于西方艺术家来说他

2、们只要沿着自身的传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前进就可以了,而我们则不同,作为引进的外来艺术,不但要掌握欧洲油画艺术的精华,更重要的是要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学理念和中国独特的社会生活进行融汇创造,同时也还有一个传统和现代的转换问题,衍生出许多错综复杂的学术课题,才能使之发展成为具有时代精神、中国特色和个性特征的中国油画,使油画这门外来艺术转化成为中国人自己的艺术。二、油画与中国传统美学相融合油画是西洋画的代表,画家用经过植物油调和的颜料在画布或者是木板上作画,凭借丰富细腻的色彩及其生动形象将事物展现在人们眼前。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画则是采用

3、毛笔和颜料,用线条或是墨色来展现事物。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注重的是意境。它不拘泥于事物的外在表象,而注重作者内在的情感抒发,画作给予观众无限的遐想。西洋画则强调以形写形。它关注画面整体的概括性,通过色彩的使用将实物表面的细枝末节都表现得清清楚楚。(一)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神韵说”谢赫的六法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气韵生动”。古代的“神韵说”认为事物的本质美在物之精神,追根到底,这种“物之精神”是“人之精神”的对象化。认为事物的本质美在物之精神,追根到底,这种“物之精神”是“人之精神”的对象化。吴冠中是名传中西的优秀艺术创作者,他在油画

4、、水墨画等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他创作的油画大都运用了中国美学中的气韵,如《江南春》、《苦瓜》两幅油画作品,画家通过意象的表现手法取代客观的写实,画作不拘泥形似,色彩更为单纯,意境的表达更为深远,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二)传统“意象”应用“意象”这个词语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人画,寄予了博大的中华审美习惯与风土人情,是符合中国性格与气质的表达方式。“意象油画”便是将西方的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相融合以达到中西合璧的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刘海粟在油画作品中,以中国的黄山奇景为写生关照,但吸收中国文人画平远式与深远式相结合的构图,并简化色彩

5、归依为相近的低明度中的色彩分辨,有很强的文人画审美情趣,使画面富于诗韵。孙纲也是现当代中国意象油画领域的中坚力量,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特有的辽远、高洁、淡泊、空灵的审美境界,与画家本人一直坚持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理念是分不开的,纵观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从早期的反映自然形态的《蓝色沉寂》,到寻求物象中抽象形式语言美感和表现语言变化《网一一生念系列》,到抽离表象特征内核,表现内心禅境的《清爽的风》、《窗外风景》等这一删繁就简的过程。这与中国文人画美学中的以少胜多、以无当有、计白当墨是一致的。(三)“笔墨”之于油画在美学的意义上,“笔墨”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6、的审美观念,是中国画的精神内核。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逐渐成为主流的文人画更多的是体现文人士大夫个体修为意识的载体。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乘物以游心”体现在绘画的美学追求中就是“澄怀观道”、“以神法道”。洪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开始创作的山水油画,就借鉴中国画的侧锋用笔、拖锋转笔和皴擦泼洒等笔墨法,并结合油画的厚重肌理和丰富色彩,创造出了恢弘大气的写意山水形式。他改变了西洋画通常习惯使用的焦点透视观察方式,改变以明暗体面和补色关系为主的塑形技巧,而更多地融入了中国山水画意象造型的自由度,强调了笔法的力度和节奏感,取得了与中国画焦墨、枯笔、干

7、皴相近的意味,而较之中国画更多了一层油画色调本身的魅力,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里,找到了一个“柳暗花明”的“世外桃源”。三、总结中国当代油画家在吸纳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时,从自身母体文化中吸收了艺术养份,传承中国传统的气质精髓,也自觉不自觉逐步建构起自己的美学特色。从而在当代油画中兼容并蓄传统文人画中的美学经验,在发挥油画原有艺术语言与表现力的同时,融入中国的传统美学经验精髓。从而在中国文化土壤下扎下牢固的根、生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其中不乏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精神的介入。参考文献:[1]吴冠中著•吴带当风•山东

8、画报出版社,200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