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炮制研究进展

半夏炮制研究进展

ID:32805244

大小:57.8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5

半夏炮制研究进展_第1页
半夏炮制研究进展_第2页
半夏炮制研究进展_第3页
半夏炮制研究进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半夏炮制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半夏炮制研究进展张玉波陈冰洁赵新川溃州省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摘要】目的从半夏炮制的工艺、炮制流程对半夏的炮制研究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半夏的炮制提供线索和依据。【关键词】半夏炮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5-0021-01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三叶半夏[PinelliaternateThunb(Breit.)]的块茎,我国对于半夏的药用最早载于《神农木草经》,其性温味辛,有毒,具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之功能味辛,其毒性表现在对人体多种黏膜

2、的刺激性,导致失音、口舌刺痛肿胀、水泻、呕吐等副作用[5],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具有极为重要的药用价值[2-3]o半夏要求湿润肥沃、土层深厚的沙壤土,酸碱性以中性为宜。土壤过于粘重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及子半夏的形成。半夏对水分要求较高,如果土壤过于干旱或空气干燥,都可以影响地上部分牛长,甚至造成枯萎。半夏主要以采用块茎和珠芽繁殖为主,种子亦可繁殖,但种子发芽率不高,生长周期长,故在大规模牛产中一般不采用。半夏在我国的主要产区包长江流域各省以及东北、华北等省区。除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西藏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

3、,特别以贵州、四川、云南、湖北、甘肃、山东、安徽资源较多。但其用量大,产量低,故虽在我国虽然产区面积较大仍供不应求。2005年,贵州省被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为加快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步伐,将重点发展14种中药材,而半夏的种植及制品开发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⑹。我国对半夏内服入药均有去毒的要求,半夏炮制使用最早见于从汉代始,早在汉代《皇帝内经》虽有“治半夏”之说,但炮制方法记载不祥。自汉代到清代,随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半夏的炮制方法也呈多样化发现,在清代《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中收集了16

4、7部医书中70多种半夏的炮制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多样,但总其目的却只有一个:缓其药性,增其疗效,除其毒性。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半夏制品,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收载半夏制品分为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三种[7]。清半夏的炮制方法为:用8%白矶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感舌尖发麻,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即得,干燥后成品口尝微有麻辣感。清半夏外观基本分为三类: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刀切后在淡灰色至灰白色切面上可观察到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地脆

5、,易于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光泽。其味微咸涩,口尝微感舌尖发麻。姜半夏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半夏,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人白矶与半夏共煮透后取出,晾至半干,切成薄片后烘干或阴干即得。半夏生姜白矶主辅用料比例为比例为8:2:1。姜半夏外观多为片状、不规则的颗粒状或类球形。表面棕褐色至棕色。质地较清半夏硬,易折断,断面具角质样光泽,呈淡黄棕色。嗅之稍具香味,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法半夏的炮制方法为:取洗净半夏,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另取适量甘草,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

6、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吋,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半夏、甘草、生石灰主辅用料比例为2:3:2o法半夏外观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地较清半夏、姜半夏松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载的三种半夏炮制品的鉴别主要是通过外观、质地、口感、味道等外在宏观指标对其药效及其毒素含量的估计;而没有对半夏经过不同方法炮制后的药用成分及其毒素含量的具体含量上进行的精确测定的研

7、究。但从半夏的炮制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半夏炮制工艺在传统炮制工艺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精确化,每种炮制品都规定了精确的辅料用量和可控的成品标准,严格的炮制工艺流程,尽可能地保证了炮制品的质量。以上研究也表明通过以上三种炮制方法炮制后的半夏毒性降低,但其炮制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在半夏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均不明确的情况下,本对于“内无干心,品尝微有麻舌感”的传统炮制标准,结合现代生物医学中生物碱、氨基酸的含量作为炮制指标明显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虽然经过炮制可以降低半夏的毒性,但在其毒性机理及药成分末明确的前提下,内服用炮制品

8、,仍要配以生姜、干姜或白矶等辅料,以确保安全。参考文献[I]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精选本(下册)[M.±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12.⑵吴皓,束建清,蔡宝昌,等•半夏姜制对β•谷笛醇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62-666.[3]王锐,倪京满,马蓉.中药半夏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