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6例的临床分析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6例的临床分析

ID:32859182

大小:2.85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9-02-16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6例的临床分析_第1页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6例的临床分析_第2页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6例的临床分析_第3页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6例的临床分析_第4页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6例的临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6例的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6例的临床分析计:学位论文:50页表格:13个插图:6幅王铭义指导教师:王峰教授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位专业名称: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论文提交日期:2012年4月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论文答辩日期:2012年5月学位授予日期:2012年6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独创性声明㈣Y'228㈣2814删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大连医科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2、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产互警垒签字日期:丛年』月玉日目录一、摘要⋯⋯⋯⋯⋯⋯⋯⋯⋯⋯⋯⋯⋯⋯⋯⋯⋯⋯⋯⋯⋯⋯⋯⋯⋯⋯1(一)中文摘要⋯⋯⋯⋯⋯⋯⋯⋯⋯⋯⋯⋯⋯⋯⋯⋯⋯⋯⋯⋯⋯⋯1(二)英文摘要⋯⋯⋯⋯⋯⋯⋯⋯⋯⋯⋯⋯⋯⋯⋯⋯⋯⋯⋯⋯⋯3二、正文⋯⋯⋯⋯⋯⋯⋯⋯⋯⋯⋯⋯⋯⋯⋯⋯⋯⋯⋯⋯⋯⋯⋯⋯⋯⋯6(一)前言⋯⋯⋯⋯⋯⋯⋯⋯⋯⋯⋯⋯⋯⋯⋯⋯⋯⋯⋯⋯⋯⋯⋯⋯6(一)日lf舌⋯⋯⋯”⋯⋯⋯⋯⋯⋯⋯⋯⋯⋯⋯⋯⋯⋯⋯⋯⋯⋯⋯⋯’6(二)资料与方法⋯⋯⋯⋯⋯⋯⋯⋯⋯⋯⋯⋯⋯⋯⋯⋯⋯⋯⋯⋯7(三)结果⋯⋯⋯⋯⋯⋯⋯⋯⋯⋯⋯⋯⋯⋯⋯⋯⋯⋯⋯⋯⋯⋯⋯14(四)讨

3、论⋯⋯⋯⋯⋯⋯⋯⋯⋯⋯⋯⋯⋯⋯⋯⋯⋯⋯⋯⋯⋯⋯⋯25(五)结论⋯⋯⋯⋯⋯⋯⋯⋯⋯⋯⋯⋯⋯⋯⋯⋯⋯⋯⋯⋯⋯⋯⋯33(六)参考文献⋯⋯⋯⋯⋯⋯⋯⋯⋯⋯⋯⋯⋯⋯⋯⋯⋯⋯⋯⋯⋯34三、综述⋯⋯⋯⋯⋯⋯⋯⋯⋯DOOOOO⋯⋯⋯⋯⋯⋯⋯⋯⋯⋯⋯⋯⋯⋯38(一)综述⋯⋯⋯⋯⋯⋯⋯⋯⋯⋯⋯⋯⋯⋯⋯⋯⋯⋯⋯⋯⋯⋯38(二)参考文献⋯⋯⋯⋯⋯⋯⋯⋯⋯⋯⋯⋯⋯⋯⋯⋯⋯⋯⋯⋯⋯45四、附录⋯⋯⋯⋯⋯⋯⋯⋯⋯⋯⋯⋯⋯⋯⋯⋯⋯⋯⋯⋯⋯⋯⋯⋯⋯48五、致谢⋯⋯⋯⋯⋯⋯⋯⋯⋯⋯⋯⋯⋯⋯⋯⋯⋯⋯⋯⋯⋯⋯⋯⋯⋯50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6例的临床分析硕士生姓名:专旨导教师:指导小组:专业名称:王铭义王峰教授李城

4、副教授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摘要目的: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导管介导溶栓、经足背静脉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成形等介入腔内技术结合抗凝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作出评价,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疗效比较,选出优势治疗方案,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11月至2011年11月5年间216例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住院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治疗组采用介入综合治疗+抗凝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抗凝治疗。治疗组中再按溶栓途径不同将分为导管介

5、导溶栓组和经足背静脉溶栓组。随访患者中按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抗凝组、导管介导溶栓组及经足背静脉溶栓组比较中远期疗效。全部患者通过测量患肢较健肢周径差评价肿胀消退情况;参考Porter提出的静脉通畅度判定标准,治疗组通过静脉造影及静脉彩超评价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对照组通过静脉彩超评价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联系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下肢一般状况,生活工作情况,深静脉血栓的复发及血栓后综合症(PTS)的发生情况:以Villalta评分表作为PTS诊断和分级的标准,并进行静脉功能障碍(VDS)评分。使用SPSSl7.0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比较,计

6、量资料以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治疗痊愈或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9.4天,出院时治疗组患者的静脉通畅改善率(48.6士24)%显著高于对照组(18.2士17)%;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O.000<0.01),两组患肢消肿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O.076>0.05)。治疗组中导管介导溶栓组静脉通畅改善率及患肢消肿率经比较,明显优于经足背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38+12)个月,有效随访病例145例,随访率67%,无与VTE相关死亡病例:1例DVT复发;随访患者中诊断PTS23例,PTS发生率为15.8%;对全部随访

7、患者进行VDS评分,平均得分1.28分。随访患者中:导管介导溶栓组患者患肢较健肢周径差、PTS发生率及病情严重程度均显著低于单纯抗凝组及经足背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足背静脉溶栓组患肢较健肢周径差、PTS发生率及病情严重程度虽低于单纯抗凝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导管介导溶栓组及经足背静脉溶栓组VDS评分低于单纯抗凝组,卡方检验证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介导溶栓组与经足背静脉溶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