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推广背景下的高考改革

新课程推广背景下的高考改革

ID:32889517

大小:50.4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7

新课程推广背景下的高考改革_第1页
新课程推广背景下的高考改革_第2页
新课程推广背景下的高考改革_第3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推广背景下的高考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课程推广背景下的高考改革摘要:袁祖望【作者简介】袁祖望,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理念发生的变化,技术含量,资源需求等的大幅提高,必然要求...关键词:的高考类别:其它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  本文系牛档搜索(Niudown.COM)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Niudown.COM)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Niudown.COM)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

2、新课程推广背景下的高考改革袁祖望【作者简介】袁祖望,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文章来源】湖北招生考试2007年第2期专家论考版面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自2001年始,教育部相继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等一系列课程改革文件,在实验的基础上拟于2005一2010逐步在全国推行新课程体系。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理念发生的变化,技术含量、资源需求等的大幅提高,必然要求基础教育制度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但最根本的是考试和评价制度;否则,新课程改革必然胎死腹中或“名改实未改”。学生评价、中考、高考等

3、都要改,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高考。中学的“填鸭式”、“题海战术”为什么至今盛行不衰?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对付高考。高考是指挥棒,高考改革具有强制性。高考改了,其它方面必然跟着改。新课程标准“新”在课程理念的更新。即培养目标从统一标准到因材施教,从片面取向到全面要求,从重知识到重能力,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使学生学会到使学生会学。新课程在全国范围的逐渐推广必然要求高考的相应改革。—新课程标准强调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与此相适应,高考形式应该多样化。考与不考,在高等教育大众

4、化条件下,报考高职高专的学生可以不考,到学校注册即可;一种考与多种考,可考虑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分开考,或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分开考。两种高考时间错开,各司其职,考测重点不同,考生自由选择。不同类型高校的招生则有开放式、选拔式、竞争式诸种。—新课程标准强调多样化和选择性,既有必修课又有丰富多样的选修课,既有文化课又有技术课。诸种课程不纳入高考,很可能是不考不学,流于形式;纳入高考,又会加重学生负担。为此,必须坚持高中毕业会考的方向,扭转会考流于形式、逐渐淡化的趋势。会考属于全面考,以使学生打好基础,避免偏科;高考属于选择考,以使学

5、生有所侧重,减轻负担。会考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不能赋予会考以筛选功能并强化其社会功能。会考成绩不能与高考录取挂钩或按一定比例计入高考总分。如目前某些省市的做法那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综合评价,学生档案中除学籍表、健康状况表外,增加了体质监测表、德育考核表、成长记录袋、综合实践手册等材料。与此相适应,高考选拔应尝试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反对唯分是举,逐渐降低高考分数在录取中的比重,将考文化与考素质结合起来。为此,要解决社会诚信度不高、有可能弄虚作假的问题,其它评价手段的主观随意性问题,多元评价指标在高考录取总分中的比例或权重

6、问题。—一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要搞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参与、交流、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学习科研方法,发展综合能力。与此相适应,高考命题需要彻底转变思路,从考知识到考能力,逐渐增加能力考查在试卷中的比重。要考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或创造思维的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标准化与创造性本质上格格不入,要控制和逐渐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应避免死记硬背内容和繁琐计算,突出考查思维过程,鼓励创造性解题。评分标准应该是“过程重于结果”。—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逐步改造学习方式,学会学习。与此相适应,高考命

7、题要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谈方法,首先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谈创新,首先应该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创新学习。如何考方法?一是试卷本身要有体现,即高考各科命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促进学生科学地学习,而不是违背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二是试卷中应增加测试学习方法的试题,借以检测考生筛选信息、驾驭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体系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袁祖望,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