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ID:32910896

大小:5.49 MB

页数:36页

时间:2019-02-17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_第1页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_第2页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_第3页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_第4页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姓名:王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科学指导教师:邵新中201203中文摘要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摘要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创伤造成的下肢皮肤缺损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以足背皮肤缺损最为常见。由于足背皮肤薄、缺乏肌肉组织覆盖的解剖特点,开放性损伤的同时常常伴有皮肤缺损或骨折术后钢板外露,如果早期不能有效的皮肤覆盖、消灭伤121,常常导致肌腱坏死、骨髓炎,甚至有截肢的危险。因此,选择创伤小、安全可靠、血供丰富的带蒂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缺损一直是创伤骨科研

2、究的课题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显微外科技术的出现与飞速发展,使全身各部位的游离组织移植成为可能,而且也已成为广大整形外科、手外科和修复重建外科医师对组织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移植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性,如设备要求高,技术复杂,需专门培训,手术时间长,病人花费大,血管吻合有一定的失败危险。交腿皮瓣,术后固定在强迫体位,病人难以接受,带血管蒂岛状及游离皮瓣修复有时需牺牲主要血管,手术难度较大,基层医院开展有一定的困难。近年来穿支皮瓣的研究为临床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依据。本试验的目的在于通过人体解剖学研究,观察踝关节血管网与胫前动

3、脉在小腿中下三分之一的肌间隙分支之间的交通吻合,证实胫前动脉肌皮穿支在穿出深筋膜后,与踝关节血管网间存在吻合。如果在踝关节平面以上6—12cm内,有恒定的肌皮穿支血管与踝关节血管网相交通,就可以提供足够大的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来修复足背皮肤缺损。将此解剖学数据应用于临床,设计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的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开辟新的术式和方法。本实验的意义在于丰富了胫前穿支皮瓣的解剖理论依据及应用范围,确定了踝关节以上6—12cm内的胫前动脉解剖分支,弥补了常规胫前动脉穿支皮瓣设计面积小,组织损失较大以及其它皮瓣无法完整修复创面的缺点。目前临

4、床已应用6例修复足背大面积皮肤缺损,皮瓣无臃肿,无需II期行修薄术,伤口I期愈合。证实该皮瓣血供可靠,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中文摘要的修复方法。方法:1解剖研究本组共16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小腿标本(男10侧,女6侧),新鲜成人尸体小腿标本4侧(男2侧,女2侧),经乳胶灌注后,沿胫骨旁开2cm纵向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分离切断胫前肌、跨长伸肌,仅留少量肌膜组织保护动脉主干及穿支避免损伤,将小腿前外侧皮肤自深筋膜深面翻开,观察胫前动脉的走行、穿支发出部位、数量、走行、分布及血管吻合情况。2临床资料本组共7例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5.

5、65岁,致伤原因:重物压砸伤3例,交通事故3例,机器碾挫伤1例。病程12.120天。患肢局部情况:单纯足背部大面积皮肤缺损2例,合并多发跖趾骨骨折并伸肌腱缺损4例,合并第5跖骨头骨折l例。彻底清创后创面情况:清创后6例均见足背伸肌腱外露,单纯大面积皮肤缺损2例,合并2、3趾伸肌腱缺损2例,合并第1.3跖骨骨折钢板内固定外露伴伸肌腱缺损2例,合并2.5跖骨骨折内固定针外露伴伸肌腱缺损1例。足背皮肤缺损面积:8cm×5cm至20cm×12cm。均不伴有踝关节部位骨折及胫后动脉损伤,小腿前外侧皮肤完整性存在。创面彻底清创后,按皮肤缺损形状及面积设计皮瓣,边

6、缘扩大2cm,沿胫骨旁开2cm纵向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于深筋膜深层分离找到胫前动脉皮穿支,约在沿胫前动脉主干方向,踝上6cm至12cm处,分离至胫前肌与拇长伸肌、趾长神肌间隙时为避免损失穿支可连带切取部分肌膜以保护穿支。按设计皮瓣的形状解剖皮瓣周缘,注意保护胫骨皮支与踝前皮支,在皮瓣近端胫前动脉主干部,分离找出动脉主干并保护,完全游离皮瓣后,用动脉夹夹闭胫前动脉主干,观察皮瓣血运,待确认夹闭主干后皮瓣血运良好,切断胫前动脉主干并缝扎断端,皮瓣周缘及基底严密止血。切开踝前皮肤,蒂部通过明道将皮瓣转移至受区,亦可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受区,蒂部旋转点

7、可依据皮肤缺损的位置及皮瓣的转移距离选择在踝关节、踩前内外动脉、跗内外动脉水平。为了避免蒂部卡压影响皮瓣血运,可切断部分胫前肌,皮瓣顺利转移后再修复胫前肌,供区游离植皮覆盖。为防止术后发生足下垂及二期行肌腱移植中文摘要修复术,术中将肌腱断端行腱固定,踝关节应用外固定架固定于功能位。术后3个月至6个月行二期手术移植修复伸肌腱缺损。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皮瓣质地、有无磨损,从而判断该皮瓣的长期预后。结果:本组20侧尸体标本中,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出现率为80%,穿出位置位于踝关节平面以上(10.4+3.2)cm,解剖位置较恒定。7例

8、临床病例中,术后6例皮瓣完全成活,伤口I期愈合,1例因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解剖变异,因其足背肌腱及腱周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