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手机环境下人际传播探究

网络与手机环境下人际传播探究

ID:32943391

大小:62.6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7

网络与手机环境下人际传播探究_第1页
网络与手机环境下人际传播探究_第2页
网络与手机环境下人际传播探究_第3页
网络与手机环境下人际传播探究_第4页
网络与手机环境下人际传播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与手机环境下人际传播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网络与手机环境下人际传播探究【摘要】互联网和手机已经贯穿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之间的交流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情感交流的需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当前人际传播媒介环境所呈现的特点,以互联网和手机环境下的人际传播为例,分析二者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关键词】网络;手机;人际传播;人际关系一、媒介环境分析一般来说,我们认为,人际传播指的是两个人之间私人化的信息传受行为,包括面对面和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在手机和互联网的革命过程中,人际传播的革命过程也在逐步深入。人际传播也是其它传播形态的基础与基本元素,以人际传播为起

2、点,逐步发展出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形态。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6%,规模达到1.56亿。人们在互联网中进行人际传播,主要是为了获得各类信息、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进行自我认知和满足精神需求。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快速性、超时空性、超链接、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极大地满足了众多网民的心理诉求。手机的诞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手机交流时,可以融文字、声音、视频为一体,双方可以进行互动传播,交互性强。对比互联网来说,手机人际传播的安全系数较高,

3、原因在于手机用户多数是实名注册的。总而言之,手机在人际传播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二、网络人际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更多表现出多重性,受众在网络人际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根据其所处在的传播环境不断改变。相比较传统的面对面抑或广播式的"教化”传播形态,网络人际传播圈里所形成意见领袖,对于受众影响是比较小的。在网络人际传播当中,人与人之间更多地是一种平等式的传播过程,接受或拒绝他人的观点更为自由,而在自由的环境下,人们对于问题的思考更多,从而降低了意见领袖对于自身的控制,这是网络带给人际传播主体性的回归。人际传播的主体在传播过程中更多参与到其中。网络人际传播使得传播过程中话语

4、权的转变,受众可以主动选择信息的接受或拒绝,同时自身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信息,这样的改变使得在人际传播当中,传受双方的关系更为紧密。例如:贴吧或微博之间的互动加强了传受双方的交流,使得双方对于议题的讨论更为深刻。除此之外,由于彼此之间的交流形成意见上的共识使得其转变为网络深交,一旦这样的关系放在更多的人际群中,就会形成许多学者所说的人际关系“重新部落化”o新型的网络人际传播模式,逐步打开了封锁人类的“盒子”,使人际关系“重新部落化”,并日渐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通。基于共同的经历、职业、兴趣爱好,从而形成彼此之间组成的网络社交组织也丰富了人际传播的内容和空间跨度,这种也是“重新部落

5、化”表现之一。例女口,人人网开拓的校社交网站很大程度上将跨区域的学生联系起来,加强了彼此的联系。正是基于人际传播的“重新聚落化”,人人网在其主页中还开辟了人人小站的栏目,旨在服务有相同爱好兴趣的人人使用者。网络使得人际传播的社会化过程在加速。对于传播过程中的个体而言,这种社会化的进程能够使主体提前适应社会,并且不断改造自身从而来适应社会的改变;而对于社会整体而言,人际传播的社会化可以拥有更多适应社会能力的人,对于维持社会运转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网络环境不像拟态环境,无论是内容的涵盖内容,还是当中的交际方式与现实都是十分接近的,而在这样的环境里“网络人”与'‘现实人”是更为接近的。由于在网

6、络人际传播中包含了许多确定与不确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存在悖论。对此,学者陈力丹是这样认为的,即“传播双方确定的关系会给人一种安全感,因为参与交往者可以预见到交往的发展方向。可是长此以往,过多的确定性也会因为习以为常而使交往变得平淡和枯燥。人总是希望关系中带有一定的神祕、未知、猜测、意外等等。但不确定真的来了,也可能潜藏着危险。”正是由于这种悖论的存在,使得许多人在网络人际传播度的把握上成为一个难题。网络人际传播也使得“主我”和“客我”的区分更为突出。马丁•布伯曾提到一对范畴:“即交往中的'本相'与'装相'。装相是人们在交往中自我披露的部分,含有程度不同的本相,但也含有假相。”与传统的人际

7、传播相似,网络人际传播在交往初期,由于身体结构所造成的印象,人们多数相信自己的眼睛。就算相信“人不可貌相”这样的话,但是能够实实在在看到的东西,总比一无所有好。基于首因效应,在网络人际传播中,人们更多愿意去塑造一个“主我”,去尽量获取在人际传播中的好评,使自身物质或者精神能够得到满足,获得在群体中的地位。不得不说,在网络人际传播当中,也存在着非功利性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下,双方都不是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交流就是目的。通过交流来缓解工作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