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胆囊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ID:32947097

大小:59.9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8

胆囊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_第1页
胆囊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_第2页
胆囊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_第3页
胆囊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_第4页
胆囊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胆囊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胆囊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北京市隆福医院普外科100010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术后胆漏的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09月〜2014年12月间胆•囊切除术后发牛胆•漏的17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12例,再手术治疗5例,经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胆漏发牛于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黏膜及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肝外胆•管或迷走胆•管的损伤、胆•囊管残端缝线或钛夹脱落是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建立通畅的腹腔引流、行胆总管修补、“T”管引流、胆肠吻合及鼻胆管引流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主要方法。关键

2、词:胆囊手术;胆漏;胆漏的原因;预防及防治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识码:A胆痿是胆囊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2008年09月〜2014年12月行单纯胆囊切除术317例,其中17例术后出现胆漏,对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探讨胆漏的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木组病例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53-81岁,平均年龄67.5岁。均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其中开腹手术5例,腹腔镜手术12例。5例开腹手术中急性胆囊炎并结石4例,慢性胆囊炎并结石1例(中转开腹),12例腹腔镜手术中急性胆囊炎并结石9例,慢性胆囊炎并结石3例。1.2胆漏

3、原因残余胆囊黏膜及胆囊床毛细胆管漏7例,迷走胆管损伤3例,副肝管损伤1例,胆囊管残端漏5例(其中胆囊管结扎线脱落1例,可吸收夹脱落4例),胆总管损伤1例。1.3诊断标准①术后出现腹痛、腹胀和胆汁性腹膜炎症状、伴发热、高热、黄疸;②腹部伤口或腹腔引流管有胆汁样液体,时间持续1周以上;③腹腔穿刺获得胆汁;④B超或腹部CT显示膈下或肝脏周围有积液;⑤胆•管造影发现造影剂外渗。本组资料中,无明显不适仅引流管有胆汁流岀9例,局限性腹膜炎6例,弥漫性腹膜炎2例(其中1例出现中毒性休克)。1.4治疗方法发现胆漏后首先给予右侧卧位或半卧位、禁食水、胃肠减压、保持腹腔

4、引流管通畅、抗感染、抑酸、抑制消化酶分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对于弥漫性腹膜炎症状明显者应急诊行开腹探查术,包括胆总管修补、T管引流、胆肠吻合术等。对于全身症状轻,腹膜炎局限,引流管通畅的病人,给予保守治疗,观察引流情况及腹部体征变化。若胆汁引流量较大,则行ERCP或PTCD检查,如为胆总管损伤,则急诊剖腹探查。如为胆总管壁、较大副肝管损伤或胆囊管残端钛夹脱落,可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减压,或继续保守治疗,观察引流管通畅情况,如发生引流管堵塞,及吋B超引导下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2结果本组2例岀现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症状,诊断性

5、腹腔穿剌抽出胆汁,经剖腹探查证实为分别为胆总管损伤和副肝管损伤;胆总管壁损伤予以行胆总管修补+“T”管引流术,副肝管损伤予以重新放置多根引流管充分引流。迷走胆管损伤3例、胆囊管残端漏5例,经ERCP检查证实,行ENBD治疗3例,保守治疗5例。残余胆囊黏膜及胆囊床毛细胆管漏7例,均予以予以保守治疗观察。本组17例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岀院。3讨论3.1胆漏的原因胆漏是胆道手术后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以胆囊切除术并发胆漏最为常见,n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发生率要高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发生率为0.2%〜3.4%,而

6、开腹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发生率为0.1%〜0.5%[1]。残余胆囊黏膜及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肝外胆管或迷走胆管的损伤、胆囊管残端缝线或钛夹脱落是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本组有7例残余胆囊黏膜及胆囊床毛细胆管漏,由于胆囊萎缩或胆囊壁严重增厚的急性期胆囊,不得已行胆囊部分切除,残留的胆囊黏膜仍可分泌粘液或粘液样胆汁。在连接肝右叶前部与胆囊间有很多毛细胆管,当肝床剥离过深或盲目电凝胆囊床止血会损伤这些小胆管。电凝处理胆囊床创面时细小胆管断端收缩并形成焦痂暂吋封闭,短吋间内很难发现胆汁外漏,术后胆管压力增高,焦痂脱落,形成胆漏⑵。5例胆囊管残端漏,其中4例为胆

7、囊管夹闭不全或钛夹脱落,1例为结扎线结脱落,因急性炎症期胆囊管水肿明显,术后随着水肿消退可出现结扎线结或钛夹松动,有时因胆囊管较粗短,钛夹闭不全或因胆囊管残端有细小结石嵌入致钛夹松脱[3]。3例迷走胆管损伤,迷走胆管出现率为5%〜30%,常位于胆囊床中央或胆囊浆膜返折处,在胆囊浆膜下走行,管径较细,一般为1〜2mm,解剖胆囊床吋即使损伤也很难发现,以致造成术后胆漏其至胆汁性腹膜炎,分离胆囊床间隙过深极易损伤迷走胆管⑷。1例胆总管壁损伤,胆囊炎性反应重导致胆囊三角解剖关系不清,使用电钩分离时,热传导效应可引起的胆管组织破坏,导致胆总管热损伤,继发胆漏[

8、5]。1例副肝管损伤,副肝管独自引流肝脏某一叶或一段的胆汁,由于变异较多,术前常规B超甚至CT检查都不能发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