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

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

ID:32955509

大小:62.69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8

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_第1页
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_第2页
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_第3页
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_第4页
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中应用[摘要]长期以来,古今中外的音乐家都热衷于对钢琴赋格曲的两部经典作品集,即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的研究,经常都可以看到专业的论著出版和相关的论文发表,但是,很少有人专注研究交响音乐中赋格写作技术的应用。该论文则立足于交响音乐中赋格写作技术的专题研究,希望对专业和业余作曲者、音乐学教师和学生有一些启迪。[关键词]赋格写作技术交响音乐赋格是一种结构严谨、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复调音乐形式,因此在音乐作品中常常被看作是智慧、科学和文明的象征。赋格曲在音乐创作中既可作为独立曲式应用,也可作为套曲中的一个乐章,既可以用于

2、器乐独奏、重奏,也可用于交响音乐创作,无论是巴洛克时代、还是古典音乐时代,或II者是浪漫主义时代乃至近现代的许多作曲家都喜爱把赋格技术用于交响乐的创作,因此,赋格写作技术成为专业作家必须掌握的手段。早在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就开始在乐队作品中使用赋格写作技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不得不提到巴赫。他的作品包罗万象,涉及到了除歌剧以外的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对复调音乐的贡献人人皆知。他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被称为“新约全书”,成为人们竞相学习的典范。巴赫的作品浩如烟海,六首《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的伟大杰作,也是巴赫最优秀的乐队作品,其中的第二、四、五、六首的中间或终曲都

3、使用了赋格写作手法。巴赫第四《布兰登堡协奏曲》(G大调BWV1049)由三个乐章组成,末乐章是一首五声部的赋格曲,这是由中提琴演奏的赋格主题:巴赫第六《布兰登堡协奏曲》(bB大调BWV1051),也是用赋格来表达的,主题也是首先在中提琴声部奏出:十八世纪下半叶,音乐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即古典主义时期,赋格写作技术在交响音乐创作中的应用日益普遍,以海顿和贝多芬为代表的大批作曲家,将音乐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他们追求理性,追求严谨。莫扎特也是古典时期杰出的代表,他的音乐风格优美、秀丽,他创作的作品体裁十分广泛,包括交响乐、协奏曲、歌剧、众多的钢琴和其它形式的音乐作品,使用

4、赋格写作技术写作的交响音乐作品有很多,如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交响曲》(C大调,K.v.551)第四乐章实现了奏鸣曲与二重赋格的完美结合。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中无时不闪现出他那巨人般的性格。他创作的9部交响曲是作曲家人格魅力和完美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第九交响乐中都大量地使用了复调音乐写作技法,赋格段时而出现在呈示部,时而出现在展开部,用完整的赋格曲作为一个交响乐的乐章都随处可见,这些娴熟和精致的设计,令人惊叹不已。贝多芬在《第一交响乐》(C大调,作品第21号)第二乐章采用了传统的奏鸣曲式写作手法,其中的第一主题是用赋格段来陈述的

5、,赋格段的插入可以起到突出主题乐意、在织体写作上与主调音乐体形成对比的作用,也常常用来作为推向高潮的重要手段。赋格的主题由第二小提琴奏出,然后由大提琴声部作答。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bE大调,作品55号)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的再现段中也使用了赋格段。该曲的第四乐章为变奏曲,在主题经过四次变奏之后,接入了一个赋格段。贝多芬《第五(英雄)交响曲》(bE大调,作品67号)第三乐章首尾两个部分采用主调创作手法写成,中间部分则是赋格段。赋格主题在各个弦乐器声部分别奏出,多次使用紧接手法。"紧接”又叫“密接和应”,是作曲家们在赋格曲写作中惯用的手法,是运用横向与纵横向对位

6、技术,将模仿结构进入的时间加以变化,或将进入时间与纵向声部关系同时变化,由于变化的基本特性是将时间距离靠近,所以称为紧接模仿,在赋格中称为紧接段。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d小调,作品第125号)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构思精巧,结构严密。大家熟知的《欢乐颂》主题使用赋格段来陈述,具有深刻的表现力。主题出现的顺序依次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音乐发展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对于古典主义来说有所发展,他们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音乐更加奔放,形式更加自由,在复调音乐创作方面也有所突破。在推动音乐进行,特别是在乐思需要大肆发展、情绪需要推

7、向高潮的时候,较多地使用了赋格手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g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是一幅大型的宗教音画,作者通过交响音乐诠释了“生”与"死”哲理。该曲的第二乐章是死者对过去欢乐的回顾,在两支舞曲之后,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一个赋格段,将音乐推向了髙潮。德国作曲家舒曼虽然不是复调音乐大师,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赋格写作技术的广泛使用,他创作的第四交响曲(d小调,作品第120号)的终曲采用奏鸣式写成,展开部便是一个严谨的赋格段,第一主题成为赋格的主题,各声部在依次陈述后进入主调写作手法。由舒曼创作,大家熟知的《&小调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