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ID:33036644

大小:57.8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19

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1.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A.儒法并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司法判案吋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答案】B【解析】“《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上下尊卑”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说明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西汉时期主要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错误;材料屮说明的是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没有

2、提及判案的随意性,故C错误;儒家经典难以保证司法公止性,故D错误。2.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徳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民生产吋I'可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答案】C【解析】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故选C;租庸调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排除B;“舍人税地”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A;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D。3.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進必然是刚正

3、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是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这说明监察官选任A.逐渐趋于民主科学B.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C.不再受到皇权干扰d.rh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答案】d【解析】根据“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表明监察官选任,由侧重德行转变到侧重学识,D正确;材料与“民主科学”无关,排除A;材料表明监察官选任由侧重徳行转变到侧重学识,没有涉及“注重门第”“注重科举”,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皇帝对监察官选任的影响,排除C。点睛:根据关键信息“选任监察官的首

4、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答即可。1.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巻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A.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B.发挥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C.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D.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答案】A【解析】“凭照”携眷入台政策等字眼是在强调中央对台湾的控

5、制、管理在加强,故选D;清廷一直未全面解除海禁政策,C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海防前哨作用之类的信息,B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口“凭照”携眷入台必然会加强对台湾的管控。2.下表反映的是1895年与1913年中国进出口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1895年1913年货恸性质—竺进口1・7亿两5.7亿两牛活消费品占S5%•生产资料占)亍°一―中国岀口0.28亿两1.66亿期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占.1业品pA.经济逐渐丧失独立地位B.贸易逆差得到扭转C.洋务企业获得重大发展D.氏族工业快速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表格可知

6、,中国进岀口贸易额在1895年到1913年间有巨大的增长,并且进口多以生活资料(消费品)为主,出口多以初级产品(为发达国家工业再加工的原料)为主,这说明近代詩学中国已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倾銷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经济发展逐渐丧失独立地位,故选A;C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此时中国进口多于岀口,仍处于贸易逆差,B错误。故选A。水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1.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屮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Z制定,有二要义焉:一FI,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FI,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

7、质上反映了A.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B.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C.袁世凯与孙屮山的矛盾D.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答案】B【解析】“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因人设法,人治和法治的理性存在矛盾,B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专制统治信息,D错误;《临时约法》革命派思想,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二人的矛盾,排除C。2.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在抗口期中,人民绝对地承认政府的权力应当强化,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