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2090-2012 梨黑星病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DB32∕T 2090-2012 梨黑星病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ID:33099000

大小:212.7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0

DB32∕T 2090-2012 梨黑星病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_第1页
DB32∕T 2090-2012 梨黑星病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_第2页
DB32∕T 2090-2012 梨黑星病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_第3页
DB32∕T 2090-2012 梨黑星病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_第4页
DB32∕T 2090-2012 梨黑星病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DB32∕T 2090-2012 梨黑星病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ICS65.020.20B31备案号:33995-2012DB32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2090-2012梨黑星病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RulesofIdentificationandevaluationtechniqueforpearscab2012-05-08发布2012-08-08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2/T2090-2012前言为准确鉴定和判断梨黑星病发生情况以及不同品种黑星病的感抗性,及时、有效防治,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写。本标准由南

2、京农业大学提出。本标准由南京农业大学负责起草和制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俊、张绍铃、张树军、陶书田、齐开杰、吴华清。DB32/T2090-2012梨黑星病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梨黑星病浸染部位与病害症状、人工接种鉴定以及病害发生程度的田间鉴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梨黑星病的鉴定与评价。2病害侵染部位与特征症状2.1芽鳞最早发病的部位。春季萌芽后,芽鳞片重合处露出的白绿色部分可见黑色有光泽的小病斑,以后病斑上产生黑霉。被危害的芽,鳞片不脱落,茸毛多,严重时芽鳞开裂枯死。2.2花序花序发病时,花萼和花梗基部都呈现黑色霉斑,接着

3、叶簇基部也可发病,致使花序和叶簇(或伸长为新梢)萎蔫枯死。2.3叶片幼叶感病性强。叶片感病时,先在叶背面的主脉和支脉之间出现黑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尤以叶脉上最多,不久在霉状物对应的正面出现淡黄色病斑,严重时叶片枯黄、早期脱落。叶脉和叶柄上的病斑多为长条形中部凹陷的黑色霉斑,故又有黑霉病之称。严重时叶柄变黑叶片枯死或叶脉断裂。叶柄受害后,往往引起早期落叶。2.4新梢发病初期形成黑褐色梭形或椭圆形病斑,逐渐凹陷并长出黑色霉层。后期病部皮层开裂,呈粗皮状疮痂。流行年份秋季病梢从尖端开始逐渐向下发展长出黑色霉。该病梢如发生在树冠上部经常形成上

4、尖下大的圆锥形发病中心区。2.5果实发病初期为黄色近圆形的病斑,病斑大小不等,病健部界限清晰,且随病斑扩大,病斑凹陷,并在其上形成黑色霉层。在7~8月份如遇高温天气则表现为淡黑色的针状斑或黑色斑,且斑点处稍凹陷。发育期的果实发病,因病部组织木栓化,易造成畸形。3人工接种鉴定3.1病原菌采集和培养3.1.1从田间采集发病3~5天的叶片以获得新鲜病原菌进行接种试验,采集病菌时注意标记其来源,在东方梨品种上采集的病原菌接种白梨和砂梨,在西洋梨品种上采集的病原菌接种西洋梨。也可利用上一年保存的梨黑星病病菌种,菌种在低温干燥条件下保存10个月

5、后仍有70%以上的分生孢子具有萌发力。3.1.2接种前在病菌生长的最适的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熟梨块培养基上进行扩大培养,20℃下培养20d菌落直径可达12mm左右,并产生分生孢子。病菌发育适温为20℃,最高30℃,最低7℃。培养基的pH值6~7时病菌发育良好,pH值3以下,病菌不能发育。与Venturiapirina病菌相比,Venturianashicola病菌的菌落发育和产孢较差,发育适温和要求的pH值稍高。病菌的分生孢子1DB32/T2090-2012在水滴中萌发良好,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30℃,以15℃~20

6、℃为最适温度,高于25℃萌发率急剧下降。3.2待鉴定材料准备选取生长健壮的成年梨树,在梨树的东、西、南、北、上、中、下等不同生长方位选取春梢上待接种的幼嫩叶片,挂牌标记,注意去掉病叶,同时接种前后禁用杀菌剂。3.3接种方法取叶龄在10-15d的幼嫩叶片,对其接种梨黑星病菌鉴定。用蒸馏水洗下分生孢子制成悬浮液,将孢子浓度调整为浓度为10×显微镜下每视野150~200个分生孢子的悬浮液,且分生孢子萌发率>50%。用毛笔将黑星病菌分生孢子均匀涂抹于叶背面,每株接种30个叶片,接种后用湿润的塑料膜覆盖保湿72h~96h,大棚内不套塑料袋,接

7、种前灌水保湿。每隔1周接种1次,共接种3次。3.4病害调查最后一次接种后16天可调查记载梨黑星病发病情况。3.5病情指数计算及分级标准3.5.1病情指数计算病情指数按公式(1)计算:DI=X(T-H)/T……………………………………………………………(1)其中:DI——病情指数;X——每百株中的病株数,单位为株;T——留叶数,片;H——每株无症叶平均数,片。3.5.2病情指数分级标准1级:属于免疫类型,0<病情指数<10,表型为无病斑;2级:高抗(HR)10≤病情指数<25,表型为出现少量小的不规则坏死斑,无孢子形成或个别坏死斑上有

8、少量孢子形成;3级:中抗(MR),病指数为25≤病情指数<40,表型为有坏死斑且有少量孢子形成;4级:中感(MS),病指数40≤病情指数<65,病斑较大且沿叶脉扩展,产生较多孢子;5级:高感(HS),病情指数≥65,表型为病斑蔓延全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