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非指示性教学》doc版

《小议非指示性教学》doc版

ID:33163305

大小:56.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1

《小议非指示性教学》doc版_第1页
《小议非指示性教学》doc版_第2页
《小议非指示性教学》doc版_第3页
《小议非指示性教学》doc版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议非指示性教学》doc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议非指示性教学-大学语文论文小议非指示性教学○管瑞明(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内蒙古包头014030)[摘要]“非指示性教学”只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指示性教学”而言。在教学领域中,怎样去理解“非指示性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非指示性教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操作。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学校,同一学校还有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用是“非指示性教学”或不是“非指示性教学”来评判老师的教学。[关键词]非指示性教学;指示性教学;比较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

2、10(2013)03-0134-01“非指示性教学”是针对传统理念中的“指示性教学”而言。在教学领域中,“指示性教学”就是教师指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应当达到怎样的水准,得出怎样的结论等等,指示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指示,按指示办事,达到指示所要求的预定结果。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职责是认认真真地发出“指示”,一丝不苟地监控“指示”的落实情况,学生的本分是老老实实地接受“指示”,不折不扣地执行“指示”,教师是永远的教育者,学生是永远的受教育者,这样“把他人想象成绝对的无知者,这是压迫意识的一个特征,它否认了教育与知识是探究的

3、过程”。(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5页,42页)还认为教师的经验、学养、见解绝对优于学生,是“道”和“业”的占有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学生是“道”和“业”的匮乏者,这是因为我们用成年期作为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期。其实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他首先应当是一个谦逊的受教育者,“教”首先是“学”,在教育过程中,若教师能走下“教者”的神坛,放弃对学生一味的指示,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学生,那么他就能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得到启发、感悟,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老师,师生“相

4、得益彰”共同成长。当然,我们提倡教师“学”,其最终目的并不仅在教师本身,而是让教师通过“学”开渠引道。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研究的活动,在教学中,“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带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一系列转变,它并不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而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师生对话”。“非指示性”并不是“虚化目标”“不要目标”,它只是强调建立在师生对话基础上的共同选择,而且这个目标并不是一“标”定音,一成不变,它随着师生与文本对话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新的目标也可以不断生成。一般说来,一套教材,每个单元预设的学

5、习目标、学习重点,是具体课程知识体系中的一个“节点”在整个体系中有其合理的位置和存在价值,对教材的“提示”作取舍要慎重,力求兼顾教材的预设,可从单元教学中挑选一篇最有利于实施单元目标教学的文章作为例文,例文教学作为单元教学的开端,采用教材预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以保证单元学习目标得到共同有效的训练,然后对其余文章运用“非指示性教学”以求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非指示性”是相对于过去的教师“一言堂”而言的,不能绝对化,即使是对学生见仁见智纷繁芜杂的回答也决不能简单地说一句“好”“都对”,长时间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教师敷衍而无所适

6、从,因此,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看法进行品评、点拨,必要时也可以出示自己的看法、观点,作为“参考答案”决非“标准答案”,从而为学生提供新的视角或启示,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机会及时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更高层次。“非指示性”并不等于“非引导”,只是尽可能少的用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等形式,教师只是作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一个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力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要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7、、欲望,鼓励学生正面直接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各自的心得,共同进入一个新境界。不过,“非指示性”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不可一概而论,对文学作品比较适用,对社科类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就不大适用,对于分析、评价、鉴赏层面的问题适用,对于识记、理解、认识层面的问题就不适用。如对诗歌的鉴赏,使用“非指示性”教学,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国是一个含蓄的国度,诗人善于运用各种手法如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引经据典、渲染衬托等,使诗歌的内容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真是雾里看花,“

8、犹抱琵琶半遮面”。如李商隐、王维、李清照等诗人有不少诗属于这样情形。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诗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人用雨打落红自然现象表达内心的悲伤与惆怅。同时运用设问句式,更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抒情诗如此,有些写景诗也不例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两句诗写春雨、春草,乃千古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