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论政办报思想

文人论政办报思想

ID:33279823

大小:63.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2-23

文人论政办报思想_第1页
文人论政办报思想_第2页
文人论政办报思想_第3页
文人论政办报思想_第4页
文人论政办报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人论政办报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人论政"的办报思想时间:2006-8-1215:26:12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孙茂丽 阅读451次 “文人论政”的办报思想——以新记《大公报》为例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姓名:孙茂丽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5级研究生地址:安徽大学研究生公寓305幢119室邮编:230039回顾20世纪中国新闻史,新记《大公报》(1926-1949)是必须提及的一张报纸。它以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和“文人论政”的办报思想,确立自己卓尔不群的品格。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这一世

2、界性荣誉。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但也可以说是特长。……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文人论政”是《大公报》最主要的言论特色。从英敛之时代起,《大公报》就是一份由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主办的报纸。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等人接办以后,更时刻以文人论政为标榜。文人论政是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一个好的传统,从两汉宋代的太学生,明代的东林党,清季讲求师夷长技以制夷和经世致用之学的魏源、冯桂芬,到戊戌维新前后从事办报活动的王韬

3、、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无不以文人论政为标榜。所谓的文人论政,其出发点是文章报国,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他们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和抱负。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文人有不同的政治理想,但他们基本上都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都希望政治清明,国家富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所以振兴中华更是近代文人议论的主题。《大公报》的“文人论政”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大公报》对此不仅在口头上标榜,在实践中也身体力行,可谓是中国新闻史上“文人论政”最杰出的典范,这里要特别提到《大公报》的灵魂人物张季鸾,他的“报恩思想”曾令人颇有微词,但他的“报恩”是以“报国恩”

4、为主的,这应该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美德。这种美德与振兴中华的思想形成合力,贯注于手中的笔,就产生了他所进行的“文人论政”。他主持《大公报》笔政,将王韬、梁启超等开创的“文人论政”的报业传统推向了顶峰,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议论国事的生气勃勃的榜样,将中国报业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一、“文人论政”的具体化“文人论政”具体到《大公报》中最深刻的体现就是张季鸾提出的“四不”方针。笔者认为,有必要阐释一下《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大公报》于1926年9月1日复刊后,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人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

5、鸾人总编辑兼副总经理。续刊之日,《大公报》便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作为社训,其中“不私、不盲”正可看作是英敛之办报思想的张扬;而“不党、不卖”则比其更进一步,阐释了独立办报的立场。“文人论政”是“四不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谓“不党”,指的是“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所谓“不卖”,指的是“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入股投资”。所谓“不私”,指的是办报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他图”,和“愿向全国开

6、放,使为公众喉舌”。所谓“不盲”,指的是不“随声附和”,不“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此后不久,为约束报社工作者的行动,他还提出了以下四点作为补充,即:“不锦上添花,不落井下石,不与人共厉害,不参与别人的秘密”。不论旧的“四不”和新的“四不”,都是一个负责任的报纸的严格的自律行动。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头,在邵飘萍、林白水惨遭杀害之后不久,有了这样的“四不”承诺,人们才有可能了解“确实的消息”,读到“负责任的评论”,这是不幸之中的一幸,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呈现出的亮色。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公报》才迅速从地方报纸“变成一个全国的舆论机关”(胡适

7、)。在针对军阀政客的笼络和收买时,《大公报》坚持实行“四不”方针,保持经济上和言论上的独立地位。纵观整个新记时期,《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所起的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因为它使报纸能够站在比较超脱的立场上为老百姓说话。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公报》能顶住国民党的压力,及时报道红军的动态,刊登范长江的长篇通讯《中国西北角》,介绍十月革命后的苏联,都是“四不”方针的具体体现。二、“文人论政”的新闻实践“文人论政”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言论自由,发表大量的社评。《大公报》既然以“文人论政”为标榜,代表报纸出来“论政”

8、的“社评”,自然受到重视,这也是《大公报》能在短时间内即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1930年11月12日,针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政治的日益衰败和腐败的日益严重,蒋介石在孙中山诞辰纪念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