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性到佛性——晋宋佛学核心论题转换

从空性到佛性——晋宋佛学核心论题转换

ID:33351079

大小:7.50 MB

页数:143页

时间:2019-02-25

从空性到佛性——晋宋佛学核心论题转换_第1页
从空性到佛性——晋宋佛学核心论题转换_第2页
从空性到佛性——晋宋佛学核心论题转换_第3页
从空性到佛性——晋宋佛学核心论题转换_第4页
从空性到佛性——晋宋佛学核心论题转换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空性到佛性——晋宋佛学核心论题转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空性到佛性——晋宋佛学核心论题的转换摘要摘要晋宋之际的佛学由般若空性转入涅巢佛性的研究,又经由《大乘起信论》而从佛性转向心性的理论兴趣,奠定了整个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理论格局,成为把握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有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之间的共鸣,融合或整合,而且有佛学内部义理的发展、佛学经典的翻译与阐释。深入考察这一过程的思想流变和演化,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般若学、涅粲学实为晋宋之际佛学思潮的核心,考察罗什和慧远的交涉,“法性”的把握仍然有进一步推演的必要,这实际上已经暗示着般若思想中国化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暗

2、示着道生的涅粲学转向。僧叔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值得重视。竺道生是般若学向涅桀学这一重要转向过程的重要人物,考察他以般若中道实相为根基建立的包含涅桀佛性的佛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晋宋之际的佛教思想家罗什、僧叔、僧肇、道生等佛学体系演变的描述,把握般若学向涅粲学转向的思想轨迹,从而深刻地把握佛学的中国化。上述佛教思想家以及他们的思想,这些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变趋势,考察其中的内在原因和文化背景,是本文的研究对象。鸠摩罗什的中观学派与以慧远法性论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佛教相互交涉。《大乘大义章》、僧肇与刘遗民之间的书信,罗什、僧肇与道生

3、的《注维摩经》,包含着般若学向涅粲学转换的轨迹;罗什为代表的般若中观学与慧远庐山僧团的法性涅粜学之间的学术差异,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支配性态势。般若学的消退、涅桀学的兴起与玄风的消减、儒家的重振有着很大的关系。竺道生的涅桀佛性论建构与中国心性传统尤其是儒家的内圣之学有着很大的相关性。般若学与中国老庄玄学在精神的超越性追求方面有着相似性,当僧肇以道家圣心来表述涅巢思想的时候,就已经与后来道生的涅粲佛性论的建构有着精神的呼应和契接。“六家七宗”的玄学化般若学对佛学的吸收和消化方式始终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

4、非罗什,而是道安、慧远、僧肇等学者的佛学路径,经过道生涅巢学阐发,吸收本土资源,继续在中国佛教思想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佛教理论从以空为导向的否定性思维转向了对有的重塑的肯定性思维,转向了对涅檠佛性思想的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旨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乃至于集体无意识共同构筑了接受和阐释印度佛教思想和经典前理解,摘要从空性到佛性——晋宋佛学核心论题的转换潜在的规划了印度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的意义空间,制约着中国佛教义理流变的轨迹和演化的可能性。晋宋佛学论题转向在思想上产生了意义和影响。意义包括:心性论的

5、建构、直觉思维的重建和伦理道德的凸显等三个方面。涅粲佛性思想开启了中国佛教对心性思想的探索。道生“理体”的确立成为中国佛教心性论体系构建的关键性的一环。道生直觉思维的确立,导致的个体心性的神秘体验与深植于巫史传统的通天人的神秘经验相融合,把求真的学术道路转换为心性的直觉体验。道生佛性我的提出,穷理尽性思考模式的切入,就已经意味着伦理道德之维的展开。晋宋佛学论题转向对尔后思想界造成的影响包括:随着涅巢佛性说的成长,以《起信论》为理论背景的“真常唯心论”系统,如天台、华严和禅等宗派得到发展。以涅桀学为学术论题的核心,佛教学者的兴趣

6、转向佛性问题,有关心性问题的讨论日益隆盛。考察理学与佛学的密切关系,必须从理学的基本命题的形成来思考。理学的基本命题,应该是“理一分殊”和“性即理”。第一章僧教、僧肇、道生等人的学术成就,构成当时思想界的基本倾向,即认为中观学派所阐释的中道思维、诸法实相的宇宙本质论与涅粲佛性学说所提倡的众生佛性思想是可以统一的,这相当于“空"与“有’’的辩证统一。在他们看来,本土佛教学者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译经、义解,已经有条件建立汉语系统的佛学体系,乃至构造适应民族文化的研究范式。佛教的民族化有待于这种新型的“格义”活动。基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

7、合一”观念,还可以进一步从理论上综合上述成就,创建一种新的统一的思维模式。第二章本章以僧肇哲学为重心,以僧教的般若思想为参照,以《注维摩诘经》为焦点,通过分析对比,探讨罗什门下僧教、僧肇、道生各自思想的演变。在般若到涅粲的转向中,传统文化背景决定了他们致思路径的差异。思想体系包含表述体系及其指向的意义体系,表述体系不仅仅只有表达功能,其自身也包含着一定的意蕴。当我们考察僧肇哲学时,其玄学表述体系本身也包含着哲学内涵。就僧肇本人而言,他可能运用“得意忘言”的方法,忽略玄学语言自身的意蕴而直指中观学派意义系统。僧肇哲学以中国文化系

8、统来表述中观学派意义系统,也就意味着是“僧肇”的中观学,而非纯粹的印度中观学,因此僧肇哲学表现出二重特质。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僧肇的圣心的建构和道生的佛性论的思考。僧肇将玄学从空性到佛性——晋宋佛学核心论题的转换摘要圣人境界理论融会于佛教涅粲观念中,从形式上来看类似于六家七宗般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