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微型课

藤野先生微型课

ID:33364035

大小:64.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5

藤野先生微型课_第1页
藤野先生微型课_第2页
藤野先生微型课_第3页
藤野先生微型课_第4页
藤野先生微型课_第5页
资源描述:

《藤野先生微型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藤野先生》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非常深刻,且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密切,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

2、到日本学医的。但他后来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活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从文章中寻求答案。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依据地点的转换,我们可以把文章分为三大部分从段落结构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至于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藤野先生又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下节课再来分析。下面反思小结。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也知道了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发生了什么?藤野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同学生找一下,文中主要描写藤野先生的段落都有哪些?我们先来看6

3、-10段,看看作者初见的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文中勾画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语句。除了这些之外,文章还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描写了藤野先生的穿着,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注意:在这里,作者用了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了人物的特征。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11-23段,小组讨论: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课文通过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

4、贵品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本文写人的手法:希望同学们在写人时借鉴和运用这些手法,使人物的特征更为鲜明、品质更为突出。文章读到这,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完成救国救民的愿望。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寻找答案。下面反思小结。第三课时上节课我们通过四个典型的事例和白描手法认识了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医学教师藤野先生,那鲁迅又为什么放弃了医学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寻找原因。请同学来朗读课文24—3l语段,看看在仙台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试概

5、括。我们先来看匿名信事件:这是鲁迅在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感慨,那么该如何理解呢?首先我们看这句话真的是鲁迅的看法吗?如果不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愤慨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再来看看电影事件:欢呼声每看一片都有,日本青年这次的拍手欢呼为什么在我听来却特别的刺耳呢?民族尊严使然。那么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首先这句话里的他们指的是谁?“何尝”与“不”连用表达什么语气?“酒醉似的喝采”原来指什么?现在又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两件事让鲁迅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

6、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于是他选择了弃医从文。可以说,作者的一切行为都源于两个字,那就是:爱国。其实文中除了这两件事情之外,还有很多的地方都能体现出作者的爱国思想,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分析。下面反思小结。第四课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鲁迅的名言大家一定熟知,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对敌人绝不屈服,而对人民却甘心做一头牛。鲁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在他很多的文章中都有体现,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藤野先生》中那浓浓的爱国深情。请同学朗读课文1、2段,思考:作者在东京有何所见所闻所感?他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所

7、见:清国留学生盘着辫子赏樱花的丑态。所闻:听说的是他们不学无术学跳舞。所感: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原因: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这也是作者爱国的体现。在这两段中,作者强烈的讽刺和厌恶感是通过修辞手法和副词的运用来体现的,看看第一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露无遗,也表现了作者极度厌恶之情。除了修辞手法,还有一些副词的运用增强了讽刺的力量。下面我们来看课文第4段,思考:作者为什么对去仙台途中

8、的两个地名有深刻的印象?首先我们看是哪两个地名?那为什么对这两个地名印象深刻呢?水户:朱舜水:具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学者客死的地方。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