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综述

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综述

ID:33369403

大小:95.8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25

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综述_第1页
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综述_第2页
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综述_第3页
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综述_第4页
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1-12-19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楚艳平引言:同一性(identity)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它遍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政治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同一性概念的内涵和理论角色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存在很大的不同。即使在心理学领域中,虽然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中,它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由于其内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同一性的概念也存在内涵不一的使用。大体上存在3种相对区别的取向:(1)埃里克森(

2、Erik·H·Erikson)定向的自我同一性;(2)个体水平定向的同一性[2],包括McCall和Simmons(1978)的角色同一性以及Stryker(1968,1980,1987),Burke(1980),Stryker和Serper(1982)的同一性;(3)集体水平定向的同一性,即社会同一性,包括Tajfel(1974,1978,1982),Turner(1982,1985)的社会同一性。在3种取向的同一性中,尤以Erikson(1963)定向的自我同一性提出最早,产生的具体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丰富。

3、1.关于同一性的概念1.1国内的一些翻译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在国内心理学中有3种译法:(1)张春兴教授在《教育心理学》(1998)中译为自我统合;(2)车文博教授在《人本主义心理学》(1998)中译为自我认同;(3)孙名之教授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1983)、《弗洛伊德主义论评》(1992)、《青少年:同一性与危机》(1998)中,黄希庭在《人格心理学》(1998)中,阎巩固在《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2000)中译为自我同一性。本文采用自我同一性的译法意在强调自我同一性为人格结构

4、的属性和实体性存在。1.2Erikson对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的精神分析理论是Erikson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起源,Erikson被称为同一性之父。尽管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有时被作为人格形成的理论图式,但同一性作为其人格理论的核心植根于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之中。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是来源于他的临床研究的,Erikson(1963)首次使用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描述从二战返回的士兵正经历生活中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缺失的障碍:“11112011-12-19这些士兵缺乏的是同一

5、感。他们知道他们是谁,有个人的同一性,但似乎他们的生活不再连结在一起,有一个核心的障碍,称为自我同一性的缺失”。Erikson认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在不同的层面来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有时同一性指结构,有时指过程;有时指主观经验,有时指功能;有时指个体独特的意识感,有时指经验连续的潜意识追求;一个时期指集体理想的一致性,另一时期指比较的差异性。Bourne(1978)对埃里克森丰富而复杂的同一性概念概括出7个方面的特征:(1)发生学特征:自我同一性是儿童期的结果,是处理早期发展任务的成功

6、与失败;(2)适应性特征:它是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反应;(3)结构性特征,它是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3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4)动力学特征:同一性调节自我与客体、本我与超我,同一性形成是一主动的过程;(5)主观性特征:它使人有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和连续之感;(6)心理交互的特征:相对于儿童期的依赖,出现了自我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发展了与他人的关系;(7)实体的存在:同一性提供给自我和世界意义感。AugustoBlasi和KimberlyGlodis(1995)总结了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多方面性质

7、:(1)同一性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外显的和内隐的回答;(2)是在个人的过去经验和对将来的期望之间达成的一个新的统一;(3)它产生基本的一致感和连续感;(4)同一性问题的回答是通过现实的评价自己的过去,思考自己的将来,尤其是应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同时探询文化和社会以及他人对自己知觉的适宜性来达到;(5)同一性整合和探询的过程围绕一定的领域发生,如职业、宗教信仰、性、政治观点;(6)这一过程在各领域产生灵活但持久的承诺(commitment);(7)从客观的角度,它保证一个人与社会有效的整合;(8)

8、从主观的角度,它产生基本的忠实和忠诚感以及深刻的下意识的植根感、安宁感、自尊、自信和目的感;(9)同一性发展的敏感阶段是青少年时期,但它是一生的追求。由此可见,Erikson只是从理论上阐述了同一性,而关于同一性的概念并不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这也给实证研究带来了困难。2.同一性研究的模型2.1玛西亚的同一性状态(地位)理论(identitystatus)2.1.1四种不同的同一性状态Marc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